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播报

耕读传家躬行久,寻访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1-08-07 10:00: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古训,中华民族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推行耕读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7月上旬,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耕读传家躬行久,寻访乡村振兴路”三下乡小分队奔赴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东吴村、东山镇新潦村、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农耕博物馆、探访美丽乡村、寻访先进典型、实地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知农耕文化历史、悟新农人初心、担乡村振兴使命。

知历史,寻农耕文明精神脉络

“三下乡”团队先后寻访了吴中区临湖镇东吴村农耕博物馆、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一次次的寻访中,同学们了解农耕文化的演变与复兴,知晓每日吃穿用度从何而来,领略中华农耕文化的全景图和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在博物馆中寻根铸魂,耕读力行。

走进农耕博物馆,重拾乡土记忆

一张张粮票、布票、邮票,蕴含着票证年代的记忆;一件件农事、农耕器具,展现着丰富多彩的农耕风貌。在临湖镇东吴村农耕博物馆里,展览着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碾、磨、碓、辘轳,为同学们开启时空隧道,唤起乡土记忆。太湖畔、东山上,粉墙黛瓦的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内的展品,叙述着江南茶文化的精神基因,同学们寻访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省唯一获双遗的洞庭山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和苏州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聆听“一片叶”的江南故事。在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感受苏州的岁时节令、市井生活、人生礼仪,同学们还体验了碑拓技艺,在非遗体验中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体验制茶工艺,发掘茶之魅力

体验碑拓技艺,感受传统文化

懂农村,做知行合一新农人

团队奔赴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东吴村、东山镇新潦村,深入美丽乡村,体悟乡村振兴,就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村庄近几十年的发展问题向两位老党员以及书记进行了采访。

参观东吴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两位老党员结合实际讲述在农业生产上会碰到的问题,提到现阶段村庄缺少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强调农学生是未来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希望,鼓励同学们不仅要学习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动手实践,只有实践了,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

寻访耕读传家老党员

悟初心,争做“一粒好种子”

74岁的老党员端木银熙,一生致力于水稻育,袁隆平院士称他为“真正的、脚踏实地的育种专家”。日前“三下乡”团队来到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访了这位稻花香里的“守望者”、“把先生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的江苏“袁隆平”,听他讲述“一粒米”的苏州“稻芯”故事。

采访育种专家端木银熙先生

七月的水稻试验田里,秧苗郁郁葱葱、一片翠绿。“这是我们的试验基地,这一片是常规水稻,这一片是杂交水稻……”田埂边,端木银熙向同学们介绍,从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常优系列稻种特性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情况,句句诠释着这位老党员对育种事业的坚守与热爱。面对同学们,端木银熙始终把“农业大有可为”挂在嘴边,他鼓励苏农学子要打好专业基本功,学习农业新技术、新思路,不断拓宽知识边界,以十足的专业技能、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争做“一粒好种子”。

试验田中仔细观察秧苗

担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活动不忘农业学子身份,把践行新农人担当贯穿实践全过程。“耕读传家躬行久,寻访乡村振兴路”团队20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用学习到的无人机技术助力临湖镇无人机农药喷洒,防治植物病虫害。小队成员从配置农药开始,到加装农药,再到无人机试飞,无人机更换电池都一一力行。

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

帮助农民配制农药

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滋养精神;只有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苏农学子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脚步丈量青春梦想,在社会实践的课堂上中受教育、强素质、长才干,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中,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上,小队成员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青春力量。(沁香园艺工作室)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