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梦里的寻思

发布时间:2021-07-13 11:58:3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读居易先生的从《园冶》到《说园》

文/丹青

我曾无数次沿着老朋友陈从周先生在《说园》里描述的情景中慢慢地走,在天青色的烟雨里寻找:那渲染了太多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里体会先生的感受。你只要在名城苏州幽深的小巷深处寻找,每一座深藏的古典园林,特别是许多已经对公众开放的园林,白天喧闹得沸沸扬扬之后,归于平静下来的古典园林必有一番情调和难言的苦涩之味。古人赏园,可不像今天这样赶鸭子上架,那是细细品味山野与人文之美。俗话说:园无石不秀,厅无石不华、斋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每一个文化元素都和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里的石,除了作为叠山之用,更多的是作为单点之赏,特别是一些独具韵味的奇石一峰成景,在园内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如今的游客购买了票,人再多到此一游可能是每个游客必然的选择。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这里洗净了千年铅华却仍拥有如此的从容,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里始终恪守一种传统美德的同时却还是这样地包容天地间的一切?于是,我还是在不断地寻找,寻找计成先生曾在《园冶》里编织的那份神韵和情愁。

我与陈从周先生当年均为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委员,虽然他因为身体情况参加编委会工作不多,但对《古建园林技术》这本刊物每每都寄予厚望。他的《说园》后来积集成册出版我们每个编委人手都有一本。这次偶尔读到居易先生的新书,他把两本相隔三百余年的时空交错在一起,来评读明代的计成《园冶》和现代陈从周的《说园》,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话题,更多是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古代造园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园林景观设计和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始终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今天的苏州园林档案馆,就收藏了各个时代不同版本的《园冶》近六十余种,“造园”一词有记载,以此书最早。传入日本后,日本学术界称为《夺天工》。目前仅研究专著及400余篇论文,是全国研究《园冶》、探索中国古代造园技艺的珍贵史料该馆最为丰富。

我记得清初诗人沈朝初在他的一首《忆江南•春游名胜》词中就写道:“苏州好,城里半园亭。几片太湖堆崒嵂,一篙新涨接沙汀,山水自清灵。”可想而知,苏州这座“园林城市”绝对不是现代人吹出来的。

我感激命运让我的下半生,和这座美丽的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在我的心里这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活力的人间天堂。历史学家说她“文脉悠久”,地理学家说她是长三角地区最“温润富足”而又细腻的宝地,语言学家定位的关键词是“吴浓软语”!而文学家、艺术家把这里比得更是处处藏古、幽深雅洁。我们今天闲话少述,还是从《园冶》到《说园》开始,这两部奇书应该是当今公认的中国造园学的名著,而两位作者虽相隔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空间,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之间主题体系、方法、理念,基本一致。《园冶》的理念精髓是:任何园林建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园》的主导思想是“模范山水,因地制宜”。

《园冶》的制作方法论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园》的设计思想强调了对景、对比、虚实、深浅、悠远、隔区、藏路、动静、静观,两者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既是相互演绎也是理念与体系的一脉相承。加之这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文化人在爱好和经历方面堪称神似,都是画家出生且都痴迷倾心于中国造园和园林艺术,并都有着亲力亲为的造园技艺精湛的实践经验和极为丰富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所以他俩的许多情感,往往在毫无波澜起伏的情况下,见解与文思总是殊途同归。

居易先生认为,文人墨客参与园林的设计构建,包括叠石理水、栽花种草植树乃至把酒话桑麻的实践过程中的亲力亲为,实际就是“格物致知”思想理念的最直接的阐释和体现。因为有了文人雅士们的直接参与,园林自然而然就增添了底蕴,丰富了审美,提升了文化和品位。文人雅士也在这种亲力亲为的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论感悟,有了更务实的匠心意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富含真知灼见的社会认知。

中国园林的建造与诗、书、画是一体的,说实话,造园手法虽有千差万别,但每一个园林设计之初,必须因地制宜,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模式可依,关键要看造园者“能主之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素质的高低,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自己的“腹稿”如何?而所谓的“腹稿”,说白了就是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最终构建成园子的视觉空间。而就在这并非开阔的视野里,文人雅士的参与为园主的构想,直接填入文化的、艺术的、思想底韵和才情,这才能算一个完整的作品。我们大家都知道,宋代是中国文人造园的极盛期,文人墨客参与造园艺术是私家造园走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地,同时还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艺术理念的提升,这一时期蓬勃兴起的描述园林审美意境乃至叠石为山、引水为池,以及栽花种草植树的园艺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之间更多了一份人文情怀,这实际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文人造园的设计思维和志趣情思。如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所撰写的《洛阳名园记》,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得具体而详实,当作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之实证。一直到元、明、清的中晚期,中国园林方进入日趋成熟的阶段。这一历史性突破,造就了中国园林艺术韵味的再提升。众多的文人骚客不仅参与造园,许多人甚至直接进入造园实施的匠师之列。同时,园林艺术类的系统理论研究开始走出文化人的象牙之塔,《园冶》《闲情偶记》《长物志》等一批园艺著作得以刊印,它们的出现,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论和文人造园、实践模式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使整个社会的上层人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加上历史上苏州人文环境的深厚,进而促使了更多的私家园林建筑的兴起。

计成正是借助了当时的环境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把中国数千年的造园艺术史、造园手法、造园技艺、精湛的工艺流程、原料材质的选择,以及各种类型石料的开采、运用到极致,他把这些东西给予了全面的归纳和提升,使之成为一种整体的概念,一种系统的理论,一种人文意识魅力四射的元素之大美,结合起来既有可操作性又是传承记忆最好的方法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作品。

他在这部奇书里提出的造园手法,把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国造园史、造园经验和造园技法作总结概括,进而形成了一种自成一体的中国园林体系的人文概念和造园理念。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他造园理念高度概括为6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勘天舆地的风水理念、儒释道的融合理念、诗书画的意境理念、名士风雅的人生理念、格物致知的经世理念。

所以说,《园冶》这部奇书,既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园林演绎,也是中国园林及其造园艺术的理念之宗。陈从周的《说园》既遵循了计成《园冶》提出的理念体系,又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鸟瞰视角,集天下园林于一体,跳出了千百年来造园主和造园家的时代局限,极其认识与感受窠臼,利于社会大众的审美,画小我为大我,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园林文化传承、创新及建设发展的亮点,理论和方式方法记忆史学考证研究、园始国记以文化溯源、解读园艺技法,以哲学思维,诠释园林体系,以人文素养认定品园、游园造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倡导造园、复园、改园。

由此可见,由于时代的关系,陈从周先生更注重发展是一种文化境界,是着眼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本溯源的认识和提升,从而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体系关联,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文化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园冶》和《说园》主导里面的相通与传承,既有承前启后的跟进性,又有解读诠释的补充性。因为计成的《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第一部系统研究的专著,其总结归纳的理论体系和方式方法,既有亲身经历的理念性,又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在一定程度上以实质性的勾勒了中国造园学的理论基础和理念框架。所以陈从周先生的《说园》,能够在中国造园学的主体理论方面,与《园冶》的关系基本属于跟进性的传承,无需也难以做出进一步的发挥提炼。但《说园》在《园冶》里面体系的解读和诠释方面,则完全表现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创新性和补充性,特别是在文化引领的向导性和园林艺术的公共性方面,他更是提出了中国园林的整体文化品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园林传承的理念体系。

真正实现成功的人,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成功不是属于跑快的人,而是属于一直在坚持目标的人才能真正的成功。计成、陈从周,他们的成功也见证了他们那个时代所有的努力。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