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陆震)当前,站在“互联网+教育”过去10年与未来5年的交汇节点,推动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内生性变量的努力正成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践取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从单要素突破向系统化推进层面迈进。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实现面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信息化创新引领?如何推动“互联网+教育”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支撑等,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议题。
5月25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教学中心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之“迈向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回眸与展望研讨会”上,相关领导、权威专家、改革先锋区域和学校代表、优秀企业等参与研讨,共同回顾过去10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在致辞中指出,现在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遭遇了深度挑战,“互联网+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已呈现生态化、动态化及治理引导发展的新格局。未来,我们要规范“互联网+教育”生态科学发展,引领“互联网+教育”实践价值,有效发挥“互联网+教育”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发展的“支撑”与“引领”双重价值。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致辞中谈到,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生态系统大刀阔斧地重构,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会更加广泛地链接政府、学校、教科研机构,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圈,继续完善教育创新平台机制,发挥引领作用,利用中心“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助力新阶段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作《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教育”实践回眸与展望》主题发言。他认为,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社会裹挟着的,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李志民认为在线教育本质属性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李芒以《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学校》为主题进行演讲。他首先介绍了阿尔特学校、萨米特公立学校等多所国外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及育人模式。他表示,在教育教学中,技术应用、智能算法不能满足所有教育需求,特别是非智力技能、三观培养等方面,还须主要依靠人文因素推动。我们要重点关注教育资源分配的矛盾,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能力。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汪琼发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指数》。《融合指数》旨在确定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可比数据指标体系和收集策略,引导和推动学校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她展示了《融合指数》的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其中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校层面的重视度、教学环境的准备度和教学应用的成熟度。汪琼表示,指标定型后可以将数据采集和学校系统结合起来,与学校数字大脑模型建设结合。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副处长田鹏向在场领导与嘉宾介绍了《北京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与“十四五”发展规划设想》。他表示,北京教育信息化将围绕“素养为先,融合创新,优质协同,首善引领”四个核心理念,把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积极完善和落实每一项信息化工作,全面统筹推进,利用新技术破解新问题、开拓新局面。
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副总裁魏振水以《e生态,易学习——智慧教学工具常态化应用的思考》为主题进行演讲。魏振水认为,应用工具互联、常态数据互通是信息化的基础;企业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产学研用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常态化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重要遵循;K12阶段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支持对象。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主题为《以互联网教育生态助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圆桌论坛,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晓中、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勤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信息办主任杨清、洋葱学院CEO杨临风等多位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家共同就该主题进行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李玉顺担任主持。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