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双创

山乡也成创业场

发布时间:2021-04-26 09:59:46 推广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李勇 张桂林 周凯

在重庆,有许多年轻创业者不约而同聚集的创业场,居然是昔年的深度贫困山区。他们走进山乡,图什么?

山里来了创业人

在丰都县三建乡长大的廖丽娟,2018年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办起了土特产电商公司。搜罗土特产、注册商标打品牌、开展直播带货……经过3年多努力,公司销售额突破600万元,还带动建立8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助推全乡网络销售从0猛增到1700多万元。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一角(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同样在三建乡,走进古树掩映、青瓦木廊的绿春坝村保家楼古村落,“80后”创业者彭红娟夫妇正在民宿里接待客人:“2019年我们考察民宿选址时,看到一张这里的照片,山清水秀、古韵悠悠,立即决定过来投资。民宿很受游客欢迎。”

“过去全乡没啥像样的产业,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1.3万多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000余人。”三建乡乡长任正义感叹,这两年,随着基础设施完善,数百名青年人陆续返乡,正是这些创业带头人的到来,让穷乡僻壤开始生金长银。

武陵山深处的秀山县隘口镇也随着一批年轻创客的到来,不再沉寂、贫困。36岁的返乡青年杨友刚承包了平所村30座大棚。他此前在外地打工,后来去贵州学习菌类作物种植技术并返乡创业。“我现在有赤松茸、羊肚菌两个品种,4个月一季,土地一天都不闲着,年产值300多万元,还带动20多名村民务工。”杨友刚说。

山区一样有平台

“过去村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都不行,更别说产业配套了。脱贫攻坚这几年,不仅水电路进村到户,灌溉设施、网络条件也越来越完善,青年人都觉得创业是时候了。”隘口镇党委书记刘红明说。

走进隘口镇扶贫产业园,1月份刚投产的富隘食品有限公司正加紧生产“秋小二”牌火锅底料,日产量近2万袋,全部通过电商销售,供不应求。1992年出生的杨秋曾经是货车司机,如今已是包括这家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老总。

“县里办起了电商学校,我去学了一段时间,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了‘多面手’。”杨秋介绍,政府还提供免租金厂房、免息贷款等到位扶持,协调村集体与电商企业建立农产品供货机制,可以说是“扶上马”还“送一程”。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一景(1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也让不少返乡的年轻创客受益匪浅。流经三建乡的龙河,过去水质很差,经过县里大力整治,去年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河湖。依托良好生态,三建乡进一步实施古村落保护性修复,打造乡村旅游景点,许多出门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办起农家乐。

青春力量促振兴

刘红明介绍,在秀山县山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已经全面推开,隘口镇已经培育“接二连三”的农业关联型规模电商85户,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走在丰都县龙河右岸,一片花木基地引人注目。“这里主打三角梅,还有香樟、银杏、灯笼花等10多种苗木,总计30多万株。”站在绿春坝村生态修复示范园里,27岁的沈刚告诉记者。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一角(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两年前,沈刚看中三建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三变改革”激活的集中使用闲置土地的优势,从贵州来到这里投资建设苗圃基地。建成后仅半年,就打开了贵州、湖南、云南、广东等地市场,销售额近70万元。

任正义介绍,三建乡可耕地有2.3万亩,过去一半以上撂荒闲置,近年,全乡一手推“三变改革”一手抓引才下乡,将闲置土地整理成路、水、渠“三通”的产业基地,集中发展起笋竹、苗圃、油茶、冷水鱼养殖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昔日的穷山沟正慢慢变成“聚宝盆”。(视频记者:张海舟 报道员:刘先华 王露)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