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乡愁弥漫——作家章砚的长白山之情

发布时间:2021-04-24 15:16:5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0年初春的雪特别大,一场接着一场。由于新冠肺炎,春节假期延长,我和章砚有了充足的时间,在网上有了更深入的交流。我们谈读书谈文学谈写作谈人生谈江湖,也谈章砚的情感世界,谈他的家族家乡,谈他的成长种种,话题天马行空,似乎无所不至,让我对章砚这位认识近三十年的老朋友有了崭新的了解。原来他是这样的章砚,让我耳目一新,让我眼前一亮,让我惊叹连连。读书、写作、收藏、画画,出版作品130多万字,成为国内传记文学名家……这些年,他悄无声息地做了许多事情,取得了许多成绩,骨子里却是一如既往的文人情怀,低调内敛,与世无争,不张扬不卖弄,默默读书、写书、出书,醉心于研究传统文化,并浸淫颇深,闲来在苏州科技大学做兼职教授,日子过得踏实而不乏情趣。

章砚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40岁前,他的生活与工作始终处于变化当中。他做过机关里的公务员,因为热爱文字工作,转行当过无冕之王的记者,也因为与生俱来的血性,还做过人民警察。过了40岁,章砚才似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那就是回归本心,专心于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像他喜欢的一位书法家说的那样,“我以我书行我法,不为人弟不为师”,做一名自由撰稿人,而不是作家。这正是章砚卓尔不群的地方,写热爱、写良知、写悲悯、写真情,抒发他的爱国爱家情怀,做一个心灵独立而自由的写作者,始终保持站立的姿势。

章砚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能成为一名乡贤,以自己的学识、专长传承本土文化,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纵观章砚一路走来的履迹,他一直在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而努力。他饱蘸笔墨书写家乡、书写长白山,没有刻意,完全出自本能。他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恨于斯,缘起缘灭皆于斯,家乡于他就是母体一般,他的情感情绪都系于此,魂牵梦萦也在于此,不写此处他又能写什么呢?这种书写无疑是至性至情的。他情不自禁地讴歌长白山,挖掘梳理长白山独有的文化资源,探寻长白山的文化血脉,希冀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其作精神文化的标记。这些年,在所谓圈内默默无闻的章砚,其实做了很多很多,让外面很多人,通过章砚的书,认识长白山,了解长白山的诗履文踪,知道了长白山的美丽与壮阔。

当我开始要写章砚的时候,我是很想遵循作文的章法的,可当我动笔的时候,我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难以取舍,难以梳理成型。而章砚确实不算一个有章法的人,他很执着,有自己的思想;他很有才华,但挥洒随意。在世俗的眼光里,他活得很任性,很不按常理出牌,就像他毫不犹豫就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就像他不经意就放弃了一些协会的会员身份等,这些在别人看来很重要的东西,他却自然而然地淡出了。他消失在作家圈子里,却墙里开花墙外芬芳。说起这件事,章砚很淡然,他说,对于有些人,作家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当,会写两笔就自称作家。这个我来不了,我不是作家。门槛低了我不屑,高了我迈不上。我觉得我不适合入什么协会,随便写点文字,是我的生活常态,没有必要界定到哪一类去。你看,章砚就是这么随性的一个人。

讷于言,敏于行。我觉得章砚是这样的人。在操持日常生活上,章砚可以说是低能的,但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表现出超凡的毅力与坚持。在章砚看似羞涩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热烈、执着、坚韧的心。这难能可贵的特质,在章砚少年时已见端倪。他曾经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读完了一本诗词格律学,并背诵如流。章砚能背一百多个词牌,少年时代已将《古文观止》百分之七十背诵下来,唐宋诗词朗朗上口,填词作诗信手拈来。这一切固然有他个人天分与努力的原因,与他的家庭熏陶也是分不开的。用章砚的话说,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章砚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叔叔、舅舅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建树颇丰。他的一位叔叔是全国金融界(著述30余部)的翘楚,一位舅舅主持了双黄连注射液(有史以来中药首次成为粉针剂)的研制,而他母亲的家族更是出了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这些优良的基因在章砚身上都能找到痕迹,比如他的博闻强记、他的聪慧敏锐、他的艺术触觉、他的深邃思想等等。章砚的青少年时期赶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复苏,他爱读书,有书读,他畅快淋漓地阅读中外典籍,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他将中国的古典小说几乎读遍了,对古典文化爱到骨髓里去了,这对他日后的收藏与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章砚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他曾经说过,国外再好我也不去,看不见我喜欢的山川风物,找不到我关于棋琴书画的记忆,没有文化归属感。

章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致力于挖掘古典文化深层次的东西,注意从文人到文化,从大俗到大雅去挖掘鲜为人知的文化历史根系,并取得不菲成绩。他对古典文化的深度浸淫和研究让他获得了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他通过书写传记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为长白山文化和中国文人筑碑立传鼓吹弘扬,由内而外,由外而内,通过自己的方式默默做了许多贡献,这是他的乡情,是他不与外人道不事张扬的情怀。这些年,他的笔墨大多倾泻在著书立传上,《百媚人生》《花香鸟语》《美神在呼唤》《心灵水墨》《湖山书韵》《感知美丽世界》《张凤台传奇》《李学辉画传》《我的日暮乡关》等一大批传记文学面世,引起强烈反响。《湖山书韵》受到已故著名作家张笑天热情推荐并作序,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对《何灿波传》给予高度评价,《心灵水墨》由北京王府井、台北上海书局、香港书局等各大书店经销。章砚的著作被诸多图书馆收藏,并转发引用。国内著名文艺评论家傅书华评《张凤台传奇》,载于《文艺报》上,东北师大宋学清博士两次撰写评论,载于《天上人间梦里》。对于章砚的创作情况,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文艺报》等主流媒体都给予过相关报道。2015年夏天,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名作欣赏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张凤台传奇》暨章砚作品研讨会”。《张凤台传奇》一书也于当年获吉林省社科联第5次优秀成果奖。

章砚总说他不擅长与人交往,他们家的人情商都低。可他与白山籍画家薛林兴,云南画家何灿波等都因书画结缘,成为很好的朋友。而这些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也籍由章砚的笔走入普通人的视野,让大家在读画的同时,也了解画家本人的多彩人生,从而为大众理解画家的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章砚有个性,也有些敏感,这也决定了他的朋友圈很纯粹。张喜忠,章砚的兄弟至交,是著名油画家,中国当代艺术启蒙运动“85新潮”重要的先锋艺术家之一,他与王长百、路明等人组建中国北方青年艺术家联盟,并于1985年参与主办首届《北方道路画展》,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作品类似东方的禅意,近于宋元古画的意境,又有足以擦伤皮肤的现实肌理,衔古连今,令人观之兴叹、沉思和遐想……章砚与张喜忠的友情源于儿时、因志趣相投而随着岁月愈发深厚。作为兄弟和知己,章砚的生活里离不开喜忠的关心关注,他去苏州科技大学讲学,喜忠亦陪伴去苏州为好友“站台”鼓劲儿;作为油画大家,喜忠还将不惜笔墨为章砚新作品创作插图,增彩助力。关于艺术,两人的对话成书一本《我的日暮乡关》。余生很长,他们一起谈诗论书的日子会和友谊一样悠长隽永。

章砚对苏州情有独钟,这里有他的好兄长陈来生博士,陈来生,曾经的苏州高考状元,今天的文化旅游学者、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章砚说,因为陈教授,苏州是他心中的第二故乡,每年与教授雅集于苏州抑或长白山,成为他的心灵期盼之一。两年前,他的《浑江晚渡》初稿完成后,陈来生教授还专程赶到白山市浑江区,和当地领导一起把脉浑江晚渡旧址。

章砚善于学习钻研,他写画家,首先自己做足了功课,他读古今中外名画,从技巧到门派,到画家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无不研究透彻,说出个一二三来。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双生子,章砚用生花妙笔将这两者结合得非常之好,他的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容并蓄,早有名家评论定性,无需赘言。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与文学便如章砚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谁都无法舍弃,所以他愿意倾尽笔墨、费劲心血去描摹深研,去追根溯源,去还原彼时真相。这从他执着于沈周与刘炽的研究书写中可见一斑。

沈周,是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的明代杰出画家,苏州人氏。为了更好地为沈周立传,章砚多次去苏州的沈周故里走访攀谈,查阅古籍资料,研究沈周画作等,细致入微的研究探索和条分缕析的人物梳理,使得章砚的《沈周传》虽未成书,已然成为沈周研究专家,赢得苏州同业的尊敬。2016年,他参加由苏州市举办的沈周研讨会,与北大、中央美院、南京大学、台湾东吴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一道共话沈周,演讲稿被《新华日报》、《苏州日报》选登并被多次引用。章砚也因此受到苏州相关学界欢迎,苏州科技大学更是将其聘为兼职教授,邀其定期去讲学。

刘炽,著名作曲家,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学生,写过脍炙人口、影响了几代人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等。为了给这位延安时期就已参加革命的作曲家立传,章砚去刘炽成长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去刘炽的家乡进行踏踏实实的走访,多次与刘炽的亲朋故交细谈,做了大量的功课笔记,掌握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沈周和刘炽的传记,章砚迟迟不肯动笔,这正是章砚严谨负责、令人尊敬的地方,他提笔谨慎,认为书写人物传记要对历史负责,更要为后代对这些名家的传承研究提供有益的佐证。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两本传记问世后,必会引起热烈反响。

章砚作文严谨,在世俗的生活中却随性淡然,从不炫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些年,因为这样的脾性,颇给某些人留下了不务正业的印象,以至于某个旧日同事曾语重心长地劝说他好好找点活干、养家糊口,章砚对此也不争辩,一笑而过。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话放在章砚身上倒是恰当。章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是吉林省作协重点培养作家,少年成名,颇受瞩目。后来几经生活周折,再次回归文学,他依然我行我素,却温和内敛、不与人争。写作行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完全靠文字功力说话。正如章砚所说,写作是个孤独的事业,过分的外向容易把自己淹没了。写作不仅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灵魂的组成部分。章砚于写作一事极其执着,能稳住神扎下心,也有毅力,更是个中快手,最快的时候,一天能写一万多字,而且都是用纸笔书写。章砚的写作是认真的,他甚至是用生命写作,写张凤台时,肋骨摔坏了,他忍着痛苦笔耕不辍,写到动情处,自己潸然泪下甚至大放悲声。

章砚说:“写作和我水乳交融,已经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比她和我更亲的了。文字可以让我过曼妙的生活。写作让我高不成低不就,不能信马由缰走下去,就要整理自己、突破自我。”章砚是个有了想法立即实施的人,这与他对待俗世生活的态度确有区别。为了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章砚致力于长篇小说《浑江晚渡》的创作,为此日夜伏案、废寝忘食,累的得了腱鞘炎,甚至用胶带将笔绑在手上,坚持笔耕不辍。

《浑江晚渡》全书近三十万字。它以山东移民张承一家为主线,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长白山下浑江流域人们的生活与爱情,以及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的成长,书中充满了浓郁的长白山乡土气息,处处闪烁着对长白山和浑江流域的脉脉深情,这部非虚构小说,事实上也是作者的家族史。全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以张承和杨三贞的视角展开。前半部分,从张承决定从山东举家搬迁到关外开始,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山东汉子张承饱满的人物形象,他重信守诺,足智多谋,有儿女情长,更重大义有大勇,当他看到破碎的家国和暗无天日的制度,就义无反顾投身到抗争的大潮中,并和在浑江两岸蓬勃兴起的红土崖大刀会以及板石大刀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后半部分则是以张承的儿媳杨三贞的视角叙述,娓娓道来在张承失踪后,全家人对于张承下落苦苦追寻的经历以及在长白山扎根的过程。杨三贞是集美丽、智慧与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心志坚韧,深谙民族大义,当抗日烽火燃遍长白山区,三贞目睹亲人死难之后,果断送儿子上了战场。全书以两代人的经历完整地描述了张承一家在长白山脚下和浑江两岸的传奇故事。张承和杨三贞这两条线,从交叉到分离,贯穿的是一个家族的命运和斗争,也是长白山人内心深处对家的执念的淋漓体现。

其实,《浑江晚渡》是章砚创作的《浑江三部曲》之一,前有《江声浩荡》,后有《风雨故人》,三部书稿历时近三年,于2021年初完成,共一百万字。其中倾注心血最多的是《浑江晚渡》,这是章砚进行长篇非虚构的一次尝试。他说,一个时期以来,自己一直在许多创作主题间徘徊,鱼与熊掌都要兼得,结果收获不大。而在《浑江晚渡》的创作过程中,终于知道了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犹如贾平凹写《秦腔》,陈忠实写《白鹿原》,一个作家,只有匍匐在自己熟悉而热爱的土地上,才会写出好的作品,于是有了《浑江晚渡》。

完成《浑江晚渡》的创作,章砚感觉很欣慰,因为在这片辽远的土地上生活过以及正生活着他最爱的人:祖母、母亲还有他的爱人,她们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留下过青春曼妙的身姿,在这一望无迹的沃土中播洒过喜怒哀乐。这些是章砚追求写作的最美动力。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也逐渐从小我找到了大我,并且从小我出发,逐渐找到了大我的意义,家国,乡情,故土,民族大义等。他说,自己骨子里是有着家国情怀的,因为先辈这方面做得好,给自己树立了楷模,他要追寻先辈的足迹去做自己应做的事情。

章砚是率真执着而多情的,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对故土,对爱情,他都有着一分执着。他的内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小少年,热血、敏感、冲动,这些都让他更有激情去和现实碰撞,去和文学碰撞,碰撞出棱角和火花来。他说,我爱长白山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生存,就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事。去年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里争做美食,章砚却将与长白山大有渊源的三个文人刘建封、宣鼎、张凤台的文踪诗履梳理出来,写成长篇历史文化散文《白山有幸留知己》。写作之余,满身都是艺术细胞的章砚拿起画笔,画起了文人画,诗配画,像模像样。本是闲来之笔,画着玩的,没想到在朋友中一传开,大家都喜欢点赞,还有人要买来收藏,竟是意外收获,成为章砚艺术生涯中的小欢喜,将来有可能就是大作为。

章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挥洒自己对家乡对长白山的热爱之情,不惜笔墨大肆书写。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流传下去,为后世研究长白山以为借鉴。无论在文学创作上,还是涉足的文人画方面,章砚都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这样的章砚,我相信,必将会成为在长白山留下深刻印记的一位乡贤。

目前,章砚倾情创作的《浑江晚渡》已修改六次,受到相关专家称许,正式签约待出版,作品研讨会也即将召开。谈起今后的打算,章砚表示自己不会再写小说了,不论三部曲的高度如何,他尽力了。他想回到万丈红尘,忘掉写作,享受小桥流水、炊烟袅袅,毕竟人间烟火才是生活的本真。当然,以朋友的角度看,章砚此言未必成真,哪天兴之所至,没准他还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呢。(文/曹茹欣)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