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单霁翔先生的《为什么说〈万里走单骑〉是一趟“文化甘旅”》有感
文/丹青
偶然从求是网上读到老局长单霁翔先生的文章,认真学习了两三遍,越发感觉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界的一个普通战士,应该为单霁翔先生的精神与情怀点赞!这一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无可挑剔、正能量满满的大善之行。中国文物学会与浙江卫视共同发起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迎来了第一季的收官。这是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研究界和视觉媒体一次重大战略合作,其意义不可低估。多年来虽然各种媒体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各类新闻报道数量无法统计,但作为一个战略创新项目的组建,并在严格的规范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视觉盛宴般的画卷里,给观众呈现美的享受,这种探索世界遗产精神内核和文化艺术相融合的新型展示方式值得赞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虽然一直走在前面,但在保护与尊重、传承与弘扬、守望与呵护上并非令人羡慕,特别是在合理利用上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值得期待的提升、我们无权固步自封。单霁翔先生从故宫博物院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的第一时间,思考的不是休息,而是借助中国文物学会这个平台,一如既往奔走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前沿。
我们是历史古国、文物大国,文化、文明具有长期连续性,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产。但从现代遗产学角度看,我们的遗产既丰富又贫乏,文物古迹多,但真正纳入收藏展示和保护利用的部分相对比较少,特别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作难度大,遗产保护与人的关系建构不尽合理。因此,存在着严重的遗产不平衡性,遗产和公众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联系无论从实体、视觉还是精神,相对而言是少而抽象。如果把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开始申报世界遗产、本世纪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视为遗产理念的觉醒期,那么中国的遗产理念在这短暂的岁月流逝中,我们还是一路奔跑在路上的。特别是近年来“让文物活起来”和“用起来”的提出,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赶超了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流金岁月。这一切并非是我们有什么特殊功能,他们的文明传承就像接力赛跑,不同的选手跑不同的路段,文明的火种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经过希腊、罗马,到今天的西欧和英美,每一棒又都有另一个新手接过去,当然其间继承与创新,断裂与发展在不同时期都能沿着重心向外延伸。我们和他们相比,完全不在一个跑道上,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很早就是国家统领下的一个完整的框架,在同心圆的重力感应下,始终不渝的向中心移动!采集文明的火种点燃民族的激情,碰撞出一束束希望的光芒,五千年从没有熄灭过。中华民族背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追赶着时代高速发展的列车,进入新时代、加入全球化,不仅仅是加入,我们还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与全世界热爱和平与繁荣的朋友们一起携手同行!
单霁翔先生的这一路行走、一路体验、一路交流、一路守望,从表面上看是“向观众揭秘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灿烂遗产背后的感人故事,带领大家重新认识我们家门口的‘宝藏’,尤其是让年轻观众感受它们有多么鲜活可爱,多么值得引以为傲,并且要像呵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呵护它们,因为它们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其实质他是一直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尽余生去唤醒更多时代的年轻人,让这些未来的希望继承者们同他一道去追寻祖先的智慧与力量,多年来他从未停下过自己探索的脚步,这一路走来,踏着时代的步伐,脚踏那双布鞋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我以为,无论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抑或文明时代的珍贵遗存,诸如:良渚古城5000年沉睡的实证,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土楼的每一抔黄土、砖石,都凝聚着先祖的血脉与传承;普洱悠悠的茶味,西湖沉淀历史的经典,在交融中细听自己内心的回声;都江堰宏大的水利工程是全球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人类奇迹;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式审美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所在;黄石这座悠久且一直活态的工业遗产,如一盏惊世的明灯,引领着工业遗产走向世界;“天地之中”的建筑群更多的是集中了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建筑遗存;与故宫一脉相承的武当山;西递、宏村的古村落,在他的心灵深处,在他的眼里这一景一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恭敬,它必以恩泽回报。祖国的山山水水,路遇的先贤明哲们,你们自管安坐祭坛,且受布鞋男团深深一礼,以弥补沿途拜谒不周之处。我从他的文字里还发现,他在总结这一季完美收官的同时眼前不时飘过的是一簇簇古建筑群落,身心不由被迎面扑来的一串串古意笼罩。那凝固的悠悠铮弦,那停摆的叮咚驼铃,那沉睡的切切洞箫,那难眠的江南丝竹,以及尘封的鼙鼓金号,一个个先贤明哲,随着一种美好感觉的抚摩,在镜头前仿佛都在复活。其形、其韵、其灵,如梦如幻,久久萦绕不去,这是5000年中华文化永不过时的最好实证。看到这一切,一句简单的碑铭,一个灵动的感觉,一束细小的浪花都会让我们心头一颤,甚至会泪流满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曾经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同我们一样,迎来了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我们常常讲,中华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中华文明就在我们的血脉中。单霁翔先生这篇文章虽然短小,确惜墨如金,他在不经意间引领着人们的视线和目光,在围绕着中华文明的演进中选取出上面的那些个主题,系统严密,重点突出。真的是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单先生不愧为学者型的领导,他是一位有思想、敢攀登的真学者。跋涉,需要不倦的坚持;跋涉,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接地气的沉淀;跋涉,更需要一种无畏的勇气。他的著作我读得不算少,我佩服他文思如泉的涌动,更多地佩服他用个性鲜明的思想,把中华文化厚重的精神内质点化得清晰流畅,他的许多文章,不乏惊呼声、议论声、辩驳声,声声呼唤、声声震耳。虽没有楚辞汉赋的律诗绝句,却汇聚出一条一以贯之的气数和流向。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运行发展的,并不是外来文化挤占了中华文化或者打败了中华文化,而是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甚至和而不同泾渭之水尚且合流,何况文化这条大河。兼容并包,温故知新,古为今用,正是这样的智慧,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一条浩荡江河,一条不会干涸的活水。每思及此,便会对未来生出许多希冀。滔滔的文明之水,纵然数番起落百转千回,仍然可以听到它奔流的律动。前路之上,横亘的更多艰险崎岖,以及更多“断绝”的判词,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安有千里坦途?中华文脉终究不废江河万古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行走,我敬佩单霁翔先生这样的行走!当然,这种行走不是急着赶路,当你抬首仰望时,你就会看到光芒,这光所具有的神性,让你产生信念、产生敬畏;当我们行走于祖国的山水之间,也许会唤起一种记忆,对童年、对历史、对传统、对故事、对神话,于是就会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这里和那里,远方和仰望、攀登和徜徉山之巅、水之湄,时空交错,时光相叠,在这种环境里,人类也仅仅是一个符号。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一种趣味。别想得太多,那样会很累。别想要太多,有可能会彻底失望。别想要太多财富,有可能会丢掉健康。更别想要太多的财富加健康,因为这也太贪心了。是你的一定会来,不是你的求也无用。只有静静的地观看世界,也许能够发现自己的影子,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里储藏了太多人类生命的密码。这都是我读单霁翔先生这篇小文章而产生的一些有趣的灵魂闪耀。跟着布鞋男团队的步伐,能够感受到行走的力量,感悟到思想的深邃,看到大地山脉的苍茫,听到自然和人世的声音,闻到清新和混浊融合于一体的气息。这混浊就是历史悠久的岁月的檀香之心透过记忆痕迹而散发的一种自然魅力。
文化遗产首先是作为时空割裂下的“客观物”而存在的,以“媒介物”、“文化资源”形式而进入现代视野。它凝聚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进而肯定和确证人类自身连绵不断的旺盛生机,绝非一部纪实视频能够全部记载无比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果可以的话,能否在下一季行动前再召集几位有一定知名度、且能够独立思考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在一部片子后期制作的同时,纪实求真、文笔流畅的文章已经成为热搜,这样对文化遗产更深层次的思考、解读有百利而无一害!组织这样一个团队,绝非易事,也只有像单霁翔先生这样背景和情怀的有识志士,方能成就一番梦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完美诠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东西方都有关于“文明”的简史,每一本都比霍金的《时间简史》厚得多。世界各国,也都有一批研究文明的专家学者。我们能否借鉴今天先生的这个布鞋男团,其实也增加不了多少负担,就能收集更多的研究成果,同时展现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最新亮点和文化简历,其不更妙吗!历史,在历史的行进中,总有许多极富纪念性意义的光彩时刻出现。记录它们、采集它们瞬间的永恒感动。只有文字是最好的历史记忆碑铭。敬畏之心是遗产保护的审美之基,敬畏遗产的严肃性、不易性,待之以敬重,处之以虔诚,施之以力行,求之以跋涉,我想这才是布鞋男团最主要的精神内核!《万里走单骑》不仅是形式上的走,最核心、最主要的还是在一路行走的过程中,发现、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找到真正的文明传承路径,在行动中深切感受中国特色魂牵梦绕的魅力所在。
江南忆,忆江南。你们烟花三月,走进风景旧曾谙的江南,走进风土清嘉、人物隽秀,文萃之乡、园林之城的姑苏繁华地费去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的辞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暇细细品味苏州的味道,就走进拙政园,亭台楼阁溢诗意,咫尺洞天,玲珑石瘦。曲径回廊走不尽,江南韵味香满袖。那天我从朋友们的微博里看到老领导带着几个小年轻,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拙政园,我正在河西走廊的甘肃天水考察。记得曾经多次每逢知道霁翔先生来苏,都要电话联系想请老领导来我家的春华苑小聚,有两次电话通了都是让我和高亮同志直接联系,每次都是工作忙错过了,这次这么好的机会,是因为我的出差又一次错过。好在吾辈都在努力奋斗,相聚的机会还有许多。
传统是财富,不应该成为包袱;拓展是趋势,不应失去方向。布鞋男团的行动就是在增强国民对文化遗产历史的了解,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同时,用鲜活的展示手段见证:文化遗产及自然景观对于保护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培养爱国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保护历史文化、自然遗产是推动国家发展、巩固民族间关系和促进相互尊重的重要条件之一。既然国家早就选择了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百姓,文化建设的成果最后也应该是体现在百姓的身上,百姓充当着载体,传承着文化,整个文化的肢体健壮了,我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白费。如果真要问文化的根在哪里?我认为不在殷墟,更不在故宫,在民间,在草根里。古人云:礼失求诸野。这话的蕴含深厚,耐人寻味。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都是在民间坚持下来的,它像一条不息流淌的潜流。
单霁翔先生统领的这个布鞋男团用行动证明他们自己,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地在于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暗香芬芳。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最朴素。它如此本真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阳光和月亮都不用任何包装,都是以原真的朴素随季节发生着变化!愿这个团队的跋涉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健硕!
天亮了,拉开窗帘又一个新的一天在晨曦中绽放出灿烂的阳光。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