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

创新驱动,打造产业创新名城“最强引擎”

发布时间:2021-01-27 11:03:37 推广 来源:新华日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无锡举全市之力打造科创“高原”“高峰”,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壮阔启动;下潜10909米,“奋斗者”号科技自强,逐梦深蓝;“锡引”工程扎实推进,人才要素加速涌动,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

这一年,无锡抢先布局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净增超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升至48.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6%,全省第一。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赛道上,无锡聚焦科技创新,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无锡市委全会明确,以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在打造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名城。

战略布局 做强科创湾区“主引擎”

2020年9月4日,无锡市印发《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正式启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创新驱动作出引领性布局。根据《规划》意见,未来5-10年间,无锡将协同联动沪苏浙皖“环太湖”城市群,共同建设“拥湖生态标杆区、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区、新兴产业策源地、科教智力集聚地、创业创新首选地”,为长三角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创定义太湖,是一场顺势而为的创新之举。在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天花板”、城市面临巨大环保压力的情势下,无锡越过万亿元大关后的路径选择尤为重要。循着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方向实践的无锡,将目光牢牢锁定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由此,美丽湖湾进入决策视野。

这一片湖湾,集聚了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0%的高层次人才和34.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加上较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日益完善的城市配套,是打造“科创走廊”的绝佳之地。根据规划,太湖湾科创带以太湖岸线为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108公里,“一核、十园、多点”拥湖发展。按照“三年起步、五年成形、十年见效”的战略路线图,到2030年,这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在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崛起世界级产业集群。

科创带建设各项部署接连落地,见行见效。去年11月底,第二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召开,三市共同发布了共建太湖湾科创带的倡议书,无锡“十四五”的“头号工程”,上升为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的协同力作。今年1月,太湖湾科创城启动建设,创新“智核”蓄势待发。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展示馆、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也会在今后相继启动。

未来,无锡将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重大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布局建设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这些重大平台和实验室的组建,有利于增强无锡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区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进院士团队与产业深度结合,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

以约占无锡1/10的面积,创造出超全市1/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创湾区“主引擎”强劲有力。预计到2025年,科创带内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6%;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科研平台20家、新型研发机构40家,新增孵化载体300万平方米;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超过47万元。

科技自强 内生动力后劲十足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奋斗者’号国产化率达到96.5%,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七〇二所“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介绍,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奋斗者”号在设计计算方法、基础材料、通讯控制、能源动力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研制出百千瓦时级的全海深承压锂电池组,大幅提高了潜水器的水下作业时间。

无锡作为七〇二所的驻地城市,有近30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研制,潜器关键组件也是在无锡安装完成。科技自强自立,才能更有底气地喊出“不断把深海技术往前推进,向更高的科技高峰迈进”,把应对未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上,江阴企业双良集团旗下的高端制造项目“智能化大型钢结构间接空冷系统”斩获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至此,双良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与项目奖的民营企业。双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冷却系统总经理刘国银透露,该系统近日还被工信部列为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将科技创新做到极致,市场自然给予认可。截至目前,双良已为超百家用户提供了空冷系统,先后承建包括宁夏华能大坝、蒙能锡林热电等6个项目在内的10座间冷钢塔,累计节省混凝土约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填补9项行业空白,被业内誉为能源行业的创新型工程、资源节约的标志型工程、循环经济的示范型工程。科技自强自立,才能攻克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推出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技术的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企业强,则产业兴;创新强,则后劲足。“十四五”期间,无锡将继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攀登计划,加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梯次培育力度,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矩阵;全面推进“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引导企业参与更多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探索“揭榜挂帅”组织方式,聚力攻克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聚才聚智 红利政策释放“锡”引力

2020年度无锡“太湖人才计划”中,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丁汉院士团队拿到了1亿元资金支持。这是无锡第一个享受顶格支持政策的人才团队,也是省内对顶尖人才兑现的最高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表示:无锡给予的“顶级支持”,将促使团队攻克的一些“卡脖子”技术更快产业化。

无比爱才,“锡”望您来,无锡释放出“广纳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为了吸引各类人才来锡创新创业,去年12月8日起,修订版《无锡市户籍准入登记规定》正式实施。《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户籍准入条件,全面取消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技术工人等群体的落户限制,向学历型、技能型人才敞开落户大门。

为了有效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无锡积极推进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建设,设立“无锡企业家日”,打响“无难事、悉心办”品牌。实施招商护商专员制度,构建“24小时不打烊、360度无死角”服务体系。先后推出“创新30条”“创新10条”等新政,为高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及科技金融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5年来,无锡市累计培育“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项目349个,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团队增至760个,人才总量超过183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接下来,无锡将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环境。创新升级“太湖人才计划”,深化实施“锡引”工程,办好太湖人才峰会、“百企千才高校行”等活动,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万人、大学生10万人,集聚20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同时,也将用好用活“科技创新券”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法治保障体系。(房雅雯)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