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落雪无声——读赫俊红先生的《墨跡精粹》有感

发布时间:2021-01-12 14:04:1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丹青

在沧桑叙事中,通过书写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记忆,以其深厚的人性基础,让我们于平静中感受岁月在美好中流淌。我读俊红先生的这部大著,就是在姑苏这难得一见的落雪无声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是用时间和生命这根长长的丝线,穿起一粒粒散落在大地上的岁月珍珠。在那些个无数次落雪无声的日子里,我分明更能感受到,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悲悯之心和对中华文化不弃不离之情,在光阴的素笺上定格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记忆,把人最平常的亲情拨动出具有浓郁乡情的音符,于平实的文字中,撩拨起读者心中的波澜,唤起最广泛的共鸣。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在这部厚重的《墨跡精粹》里,作者从飘忽的情感烟云中,在零碎片断的感悟里,让一股清流贯通始终,整体释放和传递的是铺满字面的爱意、美意和善意。“纸寿千年”,书法与绘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早已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传统传承之中了。思接千载,有所意会,字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表现形式,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虽然宋代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开创了新风,米芾、黄庭坚等大家皆出自宋代,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有言,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中国社会史》)。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这些生活之水幻化为的文字,经由目光的通道,进入我们的灵魂,给它注入某些东西,便大象无形了。

当下的我们,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掩饰不了内心的空灵和孤寂。也许是残酷的现实给我们的心灵注射了一支麻醉剂,使我们变得很少思考自己真正追寻的是什么?“信仰”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它可以是关乎天命的,也可以只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原则,一个梦想。但它终究是安放在我们内心的一个东西,一个抽象得很难具象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特别是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我们的生命更需要信仰来支撑。

唐武则天制经

俊红先生在追寻梦想的途中不停地寻找这些被岁月遗忘的记忆与痕迹,她汇集在这部《墨迹精粹》里的遗珍,包括5世纪东晋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墨书作品共113件(套),现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这些作品的书写时间,主要集中在5—11世纪、18—20世纪中叶的早晚两大时段。院藏的早期汉文类遗墨有190余残件,主要是源于西域地区的佛教写经,包括高僧研习经典的注疏以及职业写手应发愿者的祈福抄经等。院藏的晚期墨迹多集中在清代,呈现出不同情境下的多种书写样态和功用,其装帧形制也趋于多元化。

正如俊红在该书前序所言,“墨迹是书写者心手相应,以毛笔落墨,流于纸端的音符。墨迹,尤其是文人仕宦的日常书写或社交书写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个性修养特征。而如今,计算机科技的迅速普及,键盘的敲击声取代了笔墨在纸上的旋转律动,打印字的千篇一律终结了不同的情境下书写墨迹形态的丰富流变。”基于对两千多年笔墨书写这一主流记录和表达方式即将逝去的追怀,她在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带领课题组同仁披挂上阵,在无数个平静的日子里,自觉保持一种平和冷静的心态,穿越在时光的河流里,仔细地考辨、分析,始终以清醒、睿智和超越的精神维度,寻找着激动与欣喜。无论书写者当初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留下的墨迹,隔开久远的时间再看,都是美丽的。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今天人们用怀念来挽留逝者的价值,这就充分证明古往今来一切存在都是息息相通的。这些墨迹承载着书写者鲜明的精神印记和浓重的岁月光影,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上饱尝忧乐悲喜、尽观善恶美丑之后,挥之不去的由衷感喟;也是他们于一定的时空距离之外“却顾所来径”,进而破译生命密码、咀嚼生命要义时,情不自禁的心灵沉吟。

这部奇书最难能可贵的是,俊红先生从宏观角度对这些墨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并理智地对各时代的文化特色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故而才能让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体味古迹斑斑的真美。这种美不仅让你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灵动,更多的是让你感受到置身其中,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艺术风采和文化内涵都被一一咀嚼出,进而让你管窥到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全书所要揭示的,是可以使人感触到的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因此我认为,一部好的历史记忆并不单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生活史,它首先是一部打开人类记忆最深处的心灵史。而书法的永恒魅力,也不单是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它能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过去的成了现在的体验,异域的成了家园的感触。

东晋帛氏注经

比如,我们拿8世纪唐代佚名的《温室洗浴众僧经疏》来说,从墨迹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此作品是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僧所写,其书写的流动和韵律真实地传递着作者对经典的理解和阐释。特别有意思的是,本书所选入的抄经,有5世纪东晋及南北朝的写本《大般涅槃经》、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写本《大方等大集经》、唐显庆二年(657)和五年(660)的写本《妙法莲华经》各一卷。作者认为,此类制经,一般是发愿者遇有大事件、消病去灾、追念亡灵等,请经生即专职抄经人以祈福或供奉。这类作品的用纸和行款皆有一定的规制,书写工稳,书体形态被称为“写经体”。从上述墨迹可以看出,五六世纪经生的书写风格,在楷书结体用笔日益强化的流变过程中,其行笔姿态仍留有较明显的隶书味。在早期传世的世俗墨迹几无所存的情况下,五六世纪的经卷写本为我们认识当时的书写审美特征及书法风格的流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例样本。而7世纪初的唐写经,不同的写手受制于同样的规制,则呈现出较明显相似的书写样式。与五六世纪的写经相比,唐写经在结体和运笔上更讲究姿态变化和法度。尤其是书中收录的唐初宫廷写经《武则天制〈妙法莲华经序〉》,是武则天在咸亨仪凤年间为追福亡母动用官方缮写文员(书文手,楷书手)大规模地抄制《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的遗存,由此也能看到唐代“官书”的样貌。启功先生曾经撰文称其“字体精严,雅近欧书《皇甫诞》《温大雅》诸碑,而血脉腴润,故非石刻所能及。其识语文词巧丽,与书相称,俱当时之選。”书中收录的8世纪唐写本《唯识论著》,用娴熟的草书写就,在写经中比较少见,体现出书写样态的丰富性。

俊红先生对于院藏清至民国间的晚期墨迹作品的梳理和分析更值得称道。她认为,清代文人仕宦们的墨迹作品,体现出不同情境下的多种书写样态和功用,其装帧形制亦呈多元化。书写的情境有士臣的科举与政务,善书者的社交应酬,文人名士的诗词抒怀和研习记录,以及他们之间的日常通问书札。

清钱昌瑜殿试卷 局部

清光绪十六年的《钱昌瑜殿试策卷》,是帝制下最高规格科举考试的一个生动例证。时年38岁的广东三水县举人钱昌瑜的殿试策,内容涉及经义论治,疆域经营、茶税得失和边防安危;卷面楷体墨书,结字工整,行字匀正,墨色乌亮,通篇无一瑕疵,其书体风格类同于当时政务文书中的馆阁体。让我们今天都能从这份墨跡中真实地看到中取进士所应具备的知识和书写表达能力,而策卷的经折装帧使得应试者的应答,监视者的弥封、各审阅官的评定、硃批发榜等各独立环节的信息巧妙地衔接为一整体。而曾任湖北、江苏布政使的邓华熙在光绪十六年、二十一年上禀慈禧太后的两份奏折,是官方文书的一个缩影。

邓石如 对联

体现文人名士应友朋之请的社交性书写,有对联、条屏、卷轴和册页,他们的文采与笔墨修养相互生发,流韵后世。如大学士阮元74岁时用苏轼《雪浪石》诗韵所写的行书《大理石雪浪石屏》卷,诗文书艺俱佳的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的行书《龙江阻风》等六首诗册,皆为文人仕臣融才情于翰墨的妙笔生花之作。而别开清代书风的邓石如的“沧海日”隶书联,金石大家张廷济、吴大澂的金文联,书论家包世臣行书联等诸多楹联,在书中占有较大的篇幅。楹联是融诗文与书法的一种独特的表现载体,常悬挂或张贴用于厅堂楼阁的壁面建筑空间,盛行于清代中晚期。从书中所集对联的落款可看出,它是书家文士间应请往来的一种文化社交;而从书体的丰富性来看,受益于金石碑版的善书家及学者藉金石文意的楹联书写,为中华传统文艺注入的能量和活力。

书中所呈现的、更能体现出旧时文人贤士学识修养和生活状况的,是一些非社交应酬的日常书写,有的是日习自课或记录性书写,如道光二十九年(1849)51岁的何绍基在典试广东乡试期间于粤东一舟中用一昼夜抄写的八十首苏轼诗,以及其晚年泛舟出游、抒胸臆而书写的《舟中杂诗》;而有的日常书写则是术业专攻的研究记录,如陈介祺对秦诏瓦量残字的考释题记。

姚鼐 书札

还有一种用于沟通和传递讯息,具有私密性的日常书写是书札,又称尺牍、信札、手札等。俊红领导的课题组同仁曾将文研院所藏的350多通清人书札逐一整理,并以图文并茂的精美形式辑成《清代名人书札》出版(中华书局,2015年)。《墨迹精粹》中遴选出书札二十通,写者、受者皆为名儒或仕臣,不乏以工书而名世者,如曹溶、王澍、王文治、何绍基、伊秉绶等。书札内容涉及亲友间的关爱体恤、子女教育以及同道间的礼尚往来,见闻互通、学术探讨等;形式上文辞典雅,讲究礼规,书法精到纸墨良工,体现着文人士大夫自谦而敬人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气质,更是书写者日常生活片段的诉诸笔墨纸砚的本真流露。

如今,虽然古老的笔墨纸砚书写方式已非今日之主流,但这些墨迹为我们所呈现出的一切,却更加让人热爱中华文脉中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精彩和生动。逝去的无论是岁月还是情感,是痛苦还是快乐,无论它们一度如何使我们激动不宁,隔开这么久远的时光,我们才发现最美的还是它们。感谢俊红先生和她的团队,给我们奉上的这份文化大餐太给力了!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这棵大树的“根”是什么?哪些又是从“根”上长出来的枝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中国文化中这些经典所承载的价值构成了我们的“魂”?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我们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俊红先生主编的这部奇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编写者从这大量的文明碎片中挖掘出来的这些落地有声的文化精粹,不仅仅是从文化基因的延续展开,而是从基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找回支撑生命体的基因构造和性能,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只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能重新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古希腊人早已消逝了,但其民族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世界,孔子离开我们2000多年了,他的思想依然传承千秋万代。中华文脉是永远不会断裂的。她们所做的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讲过“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要求,就是我们所有研究中最根本的选择。她们潜心研究、梳理出这些传承至今,又能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才能更加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凝聚力有多么厚重。本书的知识性、实用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对普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必将发挥很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