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青
在这疫情肆虐、度日如年的日子里,书斋案头的这盆兰花今年仿佛特别给面子,一下绽放出八枝嫩黄的花朵,时有时无的兰香每天陪伴我神游在中国乡土文化记忆的创作中,它每片碧绿的叶子仿佛都带来一份春的问候。
我对兰情有独钟,爱兰、写兰、养兰。在外考察,见到名贵品种的兰花,我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带回家来培养,但由于缺乏养护技术,屡屡失败多于成功。后来我向沧浪亭花房的园丁师傅学习,知道如何选株、如何垫盆、如何补充营养,从此每季都能与兰花相伴。兰花真成了我生活的益友。
前几天收到常州友人的微信,他们正在积极参与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工作,为配合突出普遍价值体系的研究,赶写一套焦溪古镇保护与利用方面的丛书,并希望我为此丛书作一个序。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老兵,加之多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常武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故无任何理由推辞,我欣然同意。
在我的心目中,把舜帝巡历、始皇在望、季札躬耕的焦溪古镇比作一株幽兰最恰当不过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辞章就是这株兰花的基肥。韵味高洁的传统建筑、迥异独特的文化底蕴、浓厚醉人的乡士遗韵,凝聚了太多只有在唐诗、宋词、元曲里才能找到的元素,如今在涅槃中获得重生,这是中华文化薪火传承的又一个鲜活案例。曾经有人问我,焦溪古镇的文化是什么?是一种世代传承娴熟的建筑技艺、街巷风貌,是一切萦绕于怀,挥之不去的乡情,是江南水乡特色记忆中的文化积淀。这里的一切看似疏朗淡泊、气息氤氲,甚至就连那“九桥十八弄”里深藏的黄石半墙都给人拙中藏巧、以拙显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之感。
正如清代邑人曾写到,“舜过山前舜迹桥,承天虞帝继唐尧;舜田舜井今犹在,遗迹相传到圣朝。”直到今天只要你打开方志上的舜山图,展显眼前的是焦溪曾有的记忆碑铭,那巍巍舜山在镇东绵延,泱泱舜河在山前流淌,而舜井、舜池、舜田、舜庙、舜桥散落其间。如此一方钟灵毓秀之地给历史上的焦溪留下太多的厚重记忆。
先民评价与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讲究的。一是论“气”。中国风水特别注重住宅要有“生气”,“气清奇则吉”。“风水宝地”最讲究的还是气流,无论水平和垂直交换都很活跃。这是祖先长期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大气、山脉、河流、土地产生一定认识而逐渐形成的。这些观点无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其中一些观点存有玄学的味道,但还是有合理的内核。
按我对常州城市的了解,近无青山,远无峻岭,唯有地处郡城东北角的焦溪,独占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山峦起伏,还有绿水长流。那山就是舜山、鹤山、秦望山;那水是舜河、昌河、龙溪河。这山、这水给一马平川的江南乡野增添了浓郁的风情。地方志上记载,焦溪的舜过山上曾有舜祠等系列建筑,寺内供奉先帝——虞舜。但我没有发现其他史料有舜帝到过焦溪的确切记载。然溯源而望,记载舜帝踏歌江南的故事却犹如一束不灭的星火,仍为今人所铭记。在苏州民间也有许多与舜有关的故事流传。唐代一些诗人曾用他们的笔墨赞美舜迹:“碧瓷磷磷不记年,青罗锁在小山颠。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遥望远去的历史背影,数千年光影绰绰,众生芸芸,风烟叠叠,延绵不绝。这一切如同梦境,留给后人去缅怀、去敬仰、去叩拜。无需刻意地去解释、去澄清历史的真相,还是让我们揽一怀舜山之松风,掬一捧舜河之波光,神闲意定来品咂焦溪的柔情吧。
唐宋时期江南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已形成“苏常熟,天下足”的局面。乡土中国的江南百姓依托这方土地耕读不绝,传统民俗文化借此也发展壮大起来。江南水乡古镇见证了太湖流域从农业、手工业到商业的产业转型。江南水乡古镇还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人地互动、人水相依的和谐关系和亲水思想。
参与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江南聚落的典型代表。古镇的街巷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风貌,以及丰富而纯朴的士大夫、富庶百姓生活的状态,真实地向人们展现出千百年来,由诗人、画家们百般吟咏图绘的江南生活场景和历史长卷。这是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古镇的演变轨迹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我不敢说焦溪古镇是这次申报行列中最好的古镇,但它缓慢演变的过程,一定和其他兄弟古镇一样,较好地延续了历史时期的用途和功能,真实地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至今仍充满着活力和吸引力。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绕梁之声从来就没有断过,让我们一起回眸春秋时期的延陵。
延陵,延陵,延绵的山陵,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封邑地!焦溪之舜山、鹤山、秦望山一线皆延陵,这应该没有问题。我从唐代《元和郡县志》中发现,江阴“汉之毗陵县之暨阳乡,晋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置暨阳县。乡内有季子墓、申港、毗陵山,古均属晋陵”。毗陵山即延陵山,为季子追随虞舜德风的躬耕之地,常州称“延陵”之名即源于此。
《元和郡县志》这段记载应该是权威性的,这在后人重刊的《咸淳毗陵志》又提到延陵之说,这其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提醒我们:江阴由暨阳乡演变而来,季子墓、延陵山(毗陵山)在暨阳乡内,而季子当年的躬耕之地只能是焦溪一带。根据以上记载,我们不仅知道延陵确有其山,更知道历史上的延陵山就是舜过山。由此焦溪的文化之根可想而知。
我们始终认为,乡土文化遗产是传统社会与传统建设体系的产物,基于特定的自然、文化因素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乡土聚落,蕴含着人类对居住地气候、地理条件适应的智慧。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传统的营造技艺传承等都是文化遗产面向未来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这次看到《焦溪古镇》丛书的编写方案,感到特别高兴,编著者围绕突出普遍价值开展必要的遗产研究、考古发掘、勘察测绘等基础工作,弄清遗产的发展脉络、价值特征和文化内涵。焦溪古镇研究虽然早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全面性、系统性不足,特别是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所展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故编写一套专门介绍焦溪古镇的丛书,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焦溪古镇》丛书紧紧围绕江南水乡、历史遗迹、古镇营造、世族生活、民俗民风等遗产元素而展开,分《舜山回声》《圈门更声》《世族书声》《咸安福声》四部,集主题性、系统性、科普性为学术骨架,采用生动的生活语言拉开焦溪古镇鲜活的记忆帷幕!让后人更多地了解过往蹉跎岁月中,古镇是何等的丰彩与幽情。
这套丛书可以带着我们从史料上、诗文里、镜头里、画面上认识焦溪、贴近焦溪、梦游焦溪。正是这块虞舜圣地、季札让德,让焦溪书声朗朗、桨橹有韵、稼穑牧渔、风华不减。真可谓乡音连绵中,说不尽的历史万象;霞光云霭,描不尽岁月的沉淀。吴音拂拂,唱不尽三吴风雅;弦丝琮琮,奏不完风土清嘉。
流年似水,万物沧桑,焦溪古镇的旧观如烟熏过的残梦,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浅淡依稀了,再抓不住,似乎就不会留下一点痕迹了。幸而有了这套丛书,让我们在桃红柳绿的季节,还能看到古老的街巷在溪水清澈、波烟袅袅、韶光漫卷中舒醒,传递着亘古原真的风情。这些牖窗纳烟、风骚独领、撩人心弦的旧梦,让人们在追忆过往云烟的同时,再重温和咀嚼,必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初识焦溪,总感觉我们之间仿佛已经相识了千年,总感觉有一股浓浓的暖流在心头涌动。浅相遇,深相知。任时光清浅,繁华几度,错时光同语,补后天失血。我希望焦溪古镇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每次和焦溪朋友相聚,君执清风,我邀明月,几乎都是不醉不归。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还是前世积下的恩徳,我真的说不清道不明。今天能为焦溪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吾辈当庆幸不已。
《焦溪古镇》就要和大家见面了,虽然丛书的作者并非全是专家学者型的大手笔,但我已经从他们各自的文章里看到,大家都是带着一份敬畏心和责任感写下每一篇章。曹丕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虽夸张,但毕竟事关世道人心,运思作笔,不可不慎。丹青借此机会向所有参与本丛书创作的作者、编辑致敬!
春兰吐香,一定会好事连连!一时的疫情最终必将走向消亡!愿焦溪这株绝世幽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百花园里枝繁叶茂、兰香飘洒!写了以上一些冗言,自知浅薄,敬请高明指教,拟为序也!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