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长根
20年前,一部由刘郎先生担任总编导、总撰稿,名曰“苏园六纪”的电视艺术片在苏州问世,它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广泛地吸引了受众的收视,好评如潮,普遍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当时,不少园林学者说这部作品可以10年不过时。然而,当大家回眸20年来关于苏州园林题材林林总总的精神文化产品时,好像迄今为止,“苏园六纪”依然是苏州园林文化高原上的一座高峰,其谋篇布局之精到,立意主题之精远,文字之精彩,画面之精美,恐怕还没有哪位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已经有了超越。
也许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孤陋寡闻,学力肤浅,但确实是自己的一种真实感受,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一种认知。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回望与前瞻”、“叙论新时代园林文化传播”。我想从这个主题出发谈一个观点:“苏园六纪”作为一部园林文化的经典之作,或者说,对待像“苏园六纪”这样的文化经典,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如果说回望,我认为首先要向经典致敬。时代在进步,在发展,需要致敬的很多,包括经典人物、经典事件、经典作品、经典时光、经典记忆等等,经典是层出不穷的。中央电视台有个专栏,就叫向经典致敬,每次收看我都十分感动。我以为,“苏园六纪”和刘郎先生都值得致敬。
刘郎先生和“苏园六纪”的最大贡献,就是引发人们走进了世界遗产苏州园林全新的审美世界,提供了一个如何观察世界遗产苏州园林的多重视角,开拓了人们对世界遗产苏州园林从艺术、文学、建筑、历史乃至品牌价值等方面宽阔而深邃的认识空间,也为人们传播世界遗产、热爱世界遗产、呵护世界遗产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1997年12月,拙政园等4处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年后,“苏园六纪”问世。可以说,正是有了“苏园六纪”,用电视艺术这种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特殊手段,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精准到位地解析了苏州园林的文化背景、内在逻辑、营造手法、精髓意境、审美情趣等,使物态的苏州园林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可亲可爱、引人入胜。从而为2004年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提供了一份文化大餐,实现了国际化传播。当然,在此过程中,苏州市政府、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尤其是苏州广播电视部门在出品传播这部精品力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年过去了,当我们在这里坐而论道,回望“苏园六纪”时,我想最重要的不应再是叙论它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应该思考经典是怎么来的?我们应当从经典中吸取点什么?如何让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刘郎先生谦虚地说,对“苏园六纪”的溢美之词已经很多了,不必再去评价,口碑自在,这是中肯的。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多的经典作品,在这方面,“苏园六纪”享誉20年,给我们提供了重要案例和启示。
刘郎先生是河北人,早年在西北成长。全方位地走进苏州,融入苏州,以致热爱苏州,甚至成为苏州园林文化研究的名家,还是在接受“苏园六纪”编导任务以后。有人说,他像一匹来自西北的“狼”,贪婪地沉浸在江南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尤其贪婪地吮吸着江南园林文化。与刘郎先生交谈,你会浓烈地感受到,他对苏州文化是真的有研究,真的是专家,真的是情真意切;也强烈地感受到,他的这种对苏州园林理解与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则是来源于他用心治学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据说,为了写作“苏园六纪”解说词,他阅读了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献、书籍500多种,访谈的专家、学者、工匠与无名百姓不计其数。曾经,我们总以为自己生长在苏州,热爱苏州,对苏州园林再熟悉不过,有点沾沾自喜。其实不然。以个人为例,比如,对待世界遗产苏州园林,大有熟视无睹、“生在宝中不识宝”之感,一方面,常说要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中心品牌,其实对世界遗产苏州园林的认知十分幼稚、十分肤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很难进入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上升到最佳的研究状态。从刘郎先生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他对苏州园林这种精准而到位的把握,关键是他真正走进了园林,认真地读懂了苏州园林;正因为认真了、用心了、读懂了,才有可能由内而外渗透出对苏州园林的挚爱,才可能把这种情感渗透到他要创作的作品中来,倾注到他的事业中来。同样,在我们身边,之所以常常发现一些漠视文化传统的现象,以及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的状况,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没有用心读懂其中的知识和价值,要么似懂非懂,要么不懂装懂,这就谈不上热爱了。而无论做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切忌浮躁,前提是需要认真、用心、读懂弄通。我们和刘郎先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聪慧和悟性上,更体现在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深度上。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遗产,是苏州最为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也是苏州城市最璀璨的文化符号和重要品牌,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苏园六纪”出品20年,始终留在人们心田,足以证明经典之作的含金量。实践证明,只有让更多的经典力作问世,只有更大范围、更大程度、更大力度地传播经典力作,才能让作为物态的苏州园林和作为非物态的园林精神、园林文化、营造技艺等深入人心,化于实践,一代一代传下去。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呼唤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存量的经典藏于深闺,有的则各领风骚三五年。这不仅有作品的原因,更多则是传播理念、传播思路、传播机制、传播方式的原因。我们怀念“苏园六纪”,更重要的应是探索传播苏州园林文化的新理念、新思路。传播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即使对于经典之作,也有一个推陈出新的问题,比如,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目前人们开始将现代修复技术运用到传统影视作品的音像处理中,大大提升和改善了观赏性和视觉效果,对于像“苏园六纪”之类的电视艺术片,同样可以借鉴。又如,我们已经进入多样化、多层级精神文化消费时代,有的喜欢文化快餐,有的则习惯“细嚼慢咽”,建议利用“苏园六纪”的良好基础和刘郎先生的名人效应,把苏州园林的传播推向新的高峰,用国际化的理念和认识,用国际化的手段和形式,在电视艺术片的基础上再创作拍摄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十年不过时”的、具有国际冲击力的电影纪录片,以满足国际市场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苏州园林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