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德兵 吴梦薛勇新 张诗启 刘沅沅报道)“‘PHOENIX8’轮正在带缆,预计20分钟完成靠泊。”日前,黄骅港海关关员接到货代经理韩树鑫发来的信息后,两名关员准备好防护装备,提起“鱼竿”就驱车赶往20公里外的码头。
“Welcome!”船方大副热情地打招呼。一番询问后,海关关员按照既定方案分头投入工作。“怎么得到右侧水尺数据?通过拖轮还是你们手里的这个?”大副面带疑惑指着“鱼竿”问。
“用这个‘鱼竿’。”关员笑着说。关员口中的“鱼竿”,是“便携式水尺观测仪”,由支架、导线、高清摄像头、控制器、手持终端等组成。关员在船上将摄像头伸到水面监测实时画面,手持视频终端观测水尺。与爬软梯、乘坐拖轮查 看等传统观测方式相比,“鱼竿”观测具有便于携带、稳定性强、清晰度高、安全性好等特点。
当关员将设备组装好、下放到相应位置后,清晰的视频画面呈现在大副眼前,大副连连点头,嘴上不停说着“OK!”“Yes!”。短短20分钟,海关关员就获得了所需数据,以往需要2至3小时完成的鉴定工作,现在仅需40分钟就搞定了。
黄骅港海关积极探索“互联网+计重”模式,现已形成无人机、便携式观测仪等多种计重手段互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通关时间,也提高了关员作业安全系数,仅便携式水尺观测仪应用后,预计每年可为国家节省经费数十万元。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