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德兵 报道)10月15日,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开幕,北京分会场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活动同时启动。10月15至21日期间,北京分会场聚焦“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题,依托北京分会场云平台,采用线上为主、线下联动的方式,举办启动仪式、展览展示、专题活动等系列重点活动。
启动仪式上,市发展改革委通报了北京近年来双创工作的整体情况。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中关村数字经济引领行动计划,并与国开行北京分行、中关村担保公司共同签署《中关村示范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合作计划》。
开幕式当日,北京分会场云上展厅正式上线,聚焦新基建新应用赋能、科创中心创新引领、双创带动就业升级、精准助力“战疫”四大展厅,采用3D虚拟显示技术集中展示10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云逛展”,随时随地享受伴随式、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依托北京分会场云平台,数十场重点活动、重点企业探秘、双创档案馆等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多维度展现北京创新创业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高效协同、精准对接,更好地促进“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双创”已成为北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北京将持续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更大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
双创成效通报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将“双创”打造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金名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科创彰显“高度”。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速推进国家实验室、大设施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数量和经费均居全国首位。光量子计算机等一批前沿“硬科技”成果比肩全球。北京连续3年位列《自然》杂志“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一。
二是创新跑出“速度”。2019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3%,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超过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2件,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在京创新创业企业亮出科技“战疫”利器,6个新冠疫苗品种获批临床,其中3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7个检测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是双创凝聚“密度”。汇聚约20万家创业服务企业、2万天使投资人、670多家创投机构、近500家各类众创平台,双创示范基地占全国1/6;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2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5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较“十二五”末均实现翻番。
四是发展积蓄“厚度”。2019年新经济增加值1.2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57%;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居全国首位;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630.6亿元,占GDP比重约1/4。疫情冲击下,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实现两位增速,占GDP比重超过三成的金融、信息等行业保持正增长。
五是改革加大“力度”。深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探路。聚焦痛点、堵点和难点,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科创“30条”等系列政策,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化链条,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
六是服务提升“温度”。制定实施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6条、新9条等措施,系统推出“减、免、缓”等政策“组合拳”。2020年上半年,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40亿元,向4.2万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26亿元,为纳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425.9亿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2.0、3.0版改革政策,切实增强双创主体获得感。
持续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北京双创向纵深迈进
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北京双创向纵深迈进。一是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打造跨主体、跨领域和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打通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通道,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高精尖领域。二是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主动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国际人才创业就业便利化、人才评价激励改革,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四是高质量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升级中关村“创新雨林”生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五是强化创新型企业服务,完善服务包机制,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各区各部门将对纳入云上展厅的100余家企业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将创新活力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