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元朋
从齐鲁大地,到烟雨江南,从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到农村。对于我一个从乡间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来说,曾经发奋苦读,为的是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现在我又选择回到农村,仿佛是一个轮回。然而我知道,这一切在变化的只是时间和空间,不变的是那深埋心间的泥土芬芳,是那割舍不断的乡情乡愁。
一份不舍情
如果不是挂职,我或许此生只知道上海有个虹桥,而不知道太仓市沙溪镇也有个虹桥。面对“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面对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我深知这个节点挂职虹桥村意味着的责任。面对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胞胎女儿读书照顾等困难,作为共产党员,我依然选择了担当。因为服务人民的初心在激励我,对农村农民那份深情在召唤我,这是我与虹桥村注定的情缘。
燃起虹桥红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一个村的发展,关键是看村“两委”班子。班子强弱,关键看党建水平如何。虹桥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196名党员散布于全村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员年龄普遍较大,60岁以上党员占比72%。阵地缺乏是困扰虹桥村党建工作多年的一大难题。每当开展组织生活时,白发苍苍的老党员们,顶风冒雨赶来村里唯一党建阵地——昏暗简陋的大会议室,夏天一身汗,冬天一层霜。看到这些信念坚定的老党员,我内心生出深深的愧疚,暗下决心任内一定要解决这一难题。
面对场所缺乏,资金困扰,经过走访调研,带领村“两委”创新思维,“化整为零”,利用现有的老年人日间照料点,改造升级成为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党建阵地建设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筹集资金70万元,打造三个片区百姓家门口的党建服务堡垒,阵地问题迎刃而解。硬件解决了,软件要跟进。发力打造“虹桥红”党建品牌,实施品牌引领,通过夯实基础党建、抓好行动支部建设、开展主题党日、书记接访日、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多项举措,让党员走进百姓生活、走进群众心坎,让虹桥村的党员干部激情燃起来,信心鼓起来,事业干起来。
产业致富路
实现脱贫致富,输血帮扶重要,增强村集体的造血能力更重要。面对日益破旧的工业厂房,面对农业发展的功能区定位,虹桥村集体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这个增长极便是虹桥村的6000余亩耕地。发展壮大虹桥村集体经济,就是要把村里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土疙瘩”,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但是发展思维传统,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便成为虹桥村农业发展不得不克服的拦路虎。
思路决定出路。在分析形势、权衡利弊后,我和村“两委”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坚定地走上了高质量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完成了虹桥村农业自主品牌“仓虹米业”商标设计注册、包装设计印刷。面对多年不能解决的“卡脖子”难题,在属地政府的支持下,启动虹桥村烘干房、冷藏库和机库房建设,计划投资约1200万元。在苏州市、太仓市农业农村局指导支持下,创建“苏州大米”品牌基地,借助苏州大米品牌、技术优势,提升虹桥农业发展质量。赴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太仓市电站村等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稻米+”的生态种养模式,不断丰富产品体系。积极参加市委组织的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活动,扩大虹桥大米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加强和苏州电商协会合作,积极筹建虹桥村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中心,探索与邮政微商城、苏州日报报业微商城等电商平台合作,全面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竭力解决销售之忧。
搭建连心桥
水润的灵秀江南,赐予了百姓丰富的物产,也给百姓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虹桥村更是十米一浜,百米一湾。没有桥梁的衔接,百姓出行只能绕行。
民之所需,心之所想,力之所及。在2017年帮助虹桥村筹资70余万新建北部张泾桥,解决了张泾片区出行不便问题基础上,2018年至2019年,市交通局又筹资150余万在虹桥片区建设陶泾桥、顾丫泾桥,切实解决片区南北两侧百姓出行问题。2019年,得知曾湾片区横浜桥结构出现破损成为危桥后,协调市交通局筹集资金80余万,帮助新建横浜桥。面对虹桥村通往沙溪镇区南北只有一条通道的困境,在市交通局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属地政府,新建一座桥梁,打通虹桥通往沙溪镇区的南北第二通道,将有效避免南部片区百姓逆行204国道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这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苏州交通人正以强烈的答卷意识,用真心、真情、真行动,携手虹桥村党员群众,共建“虹桥红”,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金色康庄大道,为虹桥村圆满实现双脱贫交上让村民、让时代、让组织满意的答卷。
(作者系太仓市沙溪镇虹桥村党委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