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播报

读书知味如饮酒

读荣新江《三升斋随笔》有感
发布时间:2020-09-14 11:34:4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丹青

初秋的姑苏常常是在霏霏细雨中,往中秋、深秋一步步走过去。雨,令人在寂寞中省思自己,而雨的清香,是人心的渴望。我真的感激雨的洁净,在冲刷着我灵魂里淤积污垢的同时,它让我的心绪在风雨里仰望天际的云层,给我这庸常的大脑注入了无尽的灵气。这天穹落下的泪,成了贯穿人类心灵史的一条晶莹的线索。虽然我至今都无法理解法显、玄奘、郑和、鉴真、徐霞客他们在一次次被夜雨淋湿的文化探寻之旅中,有何真实的感受?但我总感觉中国的文化史,似乎都浸泡在这清亮的雨丝里,“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殷•《卜辞通篡》三十五)我只知道诗歌的襁褓时代,就已经歌咏雨了。

我就是在这江南烟雨朦胧的雨丝里,读完了荣新江先生寄来的这本《三升斋随笔》。最近一直很忙,许多杂事必须处理完了,找一个干净的时段来读应该深读的好书,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一般文章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但好书必须精读、细读、带着思考去读。先生的这部新作,并非深奥难懂,他随手拈来【中外关系史】、【西域史】、【敦煌学】、【吐鲁番学】、【中古史】这五个大题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能让读者有滋有味地将三十一篇文章品嚼出特殊的滋味。书有何滋味?宋代杨万里曾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我曾经读张忠培、徐萍芳等先生留给我的许多考古发掘类的书越读越放不下,其中想象的趣味让你留恋忘返。读书知味,方受益终生。时光律动,欣欣向荣。翻开《三升斋随笔》近面而来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些隐秘故事和丝绸之路文化韵味的生动呈现。这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我曾在杭州西湖边的陆军疗养院接待、陪伴张忠陪先生喝茶,他老人家和我聊天时曾对我说:“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传统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

特别高兴的是荣先生这几篇有关丝绸之路的书评、论述,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页,铺满了历史的风霜,展现着沧桑变幻。先生以优美的随笔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往事,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文字凝炼,却没有秾艳的雕琢,有些篇章虽然短小,却能在有限的文字中,为你展示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它不是诗,却能让你反复咀嚼吟咏,沉浸诗的意境之中。在抑扬顿挫的咏唱里,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分行的诗,在我的意念中,它就是散化了的诗。特别是组合这些诗的文字秀丽明澈、清朗纯补,更是平实精密。读书品味,就是要用自己切身感受去揣摩文字其中的味道。品书如品茶,茶过三巡,才能够品味出茶的味道。

读先生的这些文章,我能感受到有股犹如似奔腾的血液般的东西在体内洄流。读一本好书,无疑是一次美的享受,接受一次真情的灌溉,经受一次强烈感情的震颤,自己仿佛也在瞬间升华到一个美的境界。

我虽然酷爱散文,也写过许多不同样式的散文,可我仍不敢自称自己就是散文家。散文虽然短小,却十分难写,至今仍然未得到过自己认为最为满意的一篇,但我为文,总是有感而发,把一颗心捧给读者,将一腔激情倾向字里行间。我坚持用我之心去震颤读者之心,用我之情去感染读者之情。我一向以为一切艺术作品都系情的结晶,唯有情能动人,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之魂。其实我的心灵深处,极偏好古典的雅致、现代的明朗,那朦胧的意韵,常可使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读先生的这些文章感觉很棒,很开心,真的是受益良多。

人生的感悟和生活体验,总在你置身的环境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时你会察觉,有时你会疏忽。但潜意识里,你会不知不觉筛留住沉淀的那点东西,往往就是这点沉淀的物质,有一天,蓦然地会让你尝到你久寻不见的惊喜。因为人生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如园林漫步,曲折蜿蜒中见真景而生真情。写文章能够做到这种境界,也该满足了。

丹青(左)和荣新江(右)

我与先生的交往,结缘于任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的难忘岁月里,先生和全国众多学者一样,对中国吐鲁番学研究方面的无私奉献,曾经深深地感动着我。先生在这本随笔中作为一个篇章,专门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期盼着“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双飞。作为至今还在职的副院长,我深感愧疚,吾辈当努力也。多年以来,先生虽是中国著名唐史研究专家之一,但和他在一起工作、考察、调研我都感觉到特别的轻松,不要说和我们研究院领导层了,就算我们研究院的一帮小子辈研究人员大家既把他当导师,其中更多的时候把他当自己的兄弟!这是何等高贵的魅力和人品在支撑着他的人格之美?

十多年前,由他亲自指挥筹划,对新疆南疆地区的佛教遗址考察项目中,我们一起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在和田地区开展多个文化遗址探察、考证,他和我们大家吃住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在雪原上徒步行走也绝不落后别人。野外考古研究根本没有标准的作息时间,常常一工作起来都忘记了吃饭,工作人员就在野地里架上锅烧了开水,大家围绕着火堆泡方便面,吃榨菜、火腿肠是常事,一阵风沙吹过来,碗面上就是一层沙土,照吃不误。这又是一番别样的风采。这才是最原真的生活状态。只有经历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就是一片浩渺博大的水体,这里水光潋滟,浪花飞溅,甚至惊涛裂岸。

我最喜欢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一段话,他的知味读书法,就是指导我人生读书最早的座右铭:“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就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由是观之“读书知味”的重要性。故我敢说:“荣先生的这本《三升斋随笔》读后不仅有味,而且回味无穷。”

先生在《从“补史”到“重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史研究》一文中重点提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吐鲁番盆地各个遗址发现的文书和文献就显现出其自身的价值。但并不是说新发现的就是第一手资料,敦煌吐鲁番文献构成也是非常复杂,需要仔细加以区分的。在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传抄的典籍、单篇的僧传、徳政碑、邈真赞、墓志、发愿文,以及纪实性的变文、词曲等,都属于编纂史料,是人们有意而为之的文字。与此同时,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还有一大批属于狭义的‘文书’材料,如朝廷颁下的敕书、各个官府部门之间往来的牒状、各种功能的官文书、官私书信、民间契约、杂写、学童习字等等,都是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原始史料’,异常珍贵。”

先生除了对敦煌吐鲁番相关史料的高度重视, 在书中特别提到1996年长沙走马楼古井窖藏中,发现的大批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研究,对应了他的:“20世纪初叶以来在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墓葬发现的官私文书,曾经大大丰富了我们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知识,但是,不论位于甘肃最西端的敦煌,还是位于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其所出文献的主要内容,必然是和河西、西域、中原北方的关系最为密切,有关南方的资料非常缺乏。而且,这些西北出土的文书资料,主要是属于十六国、北朝和隋唐地方政权的官方文书,以及当地民间使用的各种私文书,有关早期如魏晋的资料很少。”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我们从这两段文字的讲述,可以发现作者从飘忽的情感烟云中,在零碎断片的感悟里,让一股清流贯通始终,整体释放和传递出的是铺满字面的爱意、美意和善意。我一直认为,好的散文、随笔,无疑是人生的一束束折光。而对祖国河山的赞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让这一束光会照得更远。先生是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吾辈班门弄斧地在此舞文弄墨失敬、失敬也!请多包涵、请多关照!

庚子年初秋夜雨记之姑苏春华苑书乐斋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