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以来,汕头金融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实现历史性飞跃,在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作为地方金融监管单位,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在特区建立后,积极发挥专业的金融调控职能,各类专业化金融机构逐步设立,业务也迅速扩展。目前,汕头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业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皓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讲述人行与汕头经济特区共成长的奋斗历程、推动经济特区焕发活力的历史担当,以及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
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皓。石磊 摄
谈奋斗历程
金融组织从3家发展到145家
经过40年发展,汕头金融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业务规模等主要指标均居粤东地区首位。
南方日报: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区域经济飞速发展,这背后离不开金融业的“活水滋养”。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作为地方金融监管单位,在汕头经济特区金融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请您谈谈这段“共成长”的历史。
张皓:汕头金融业的发展壮大依靠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也得益于创办经济特区的重要决策。1979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地区中心支行是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银行职能的统一的国家银行。1979年起,汕头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分行成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汕头金融体系突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各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与撤并。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跨省设立大区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分行改称为“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直属广州分行管辖,承担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管理、维护金融稳定等职责。
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我们不断强化基层中央银行职能,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发展,汕头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金融服务。汕头金融业从特区成立之初仅有3家银行机构,发展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领域的多元化金融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金融组织145家,金融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业务规模等主要指标均居粤东地区首位。
谈改革发展
奋力创新探路推动地方金融改革
争取国家、省支持大湾区和自贸区相关跨境金融政策覆盖到汕头,支持华侨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
南方日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特区建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哪些贡献?
张皓: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汕头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动金融支持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具体有三方面的成果:第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我们主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同时积极搭建多层次政银企对接平台,加强政策交流与宣讲,引导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倾斜。
近年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61.01亿元、2168.92亿元,比40年前分别增长1128倍、163倍;金融业增加值稳步提高,2019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49.28亿元,比1993年增长11倍。
第二是立足辖区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助力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如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进农信社改革。我们也围绕市场主体实际需求,争取国家、省支持大湾区和自贸区相关跨境金融政策覆盖到汕头,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如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汕头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九项措施,助力新业态发展。
第三是推动金融便民惠民取得新突破,如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代理点已实现全市六区一县全覆盖;推动辖区银行成功办理汕头市首张不动产电子登记证明,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便民目标;落实好外汇管理各项“放管服”改革措施,为辖区市场主体提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立汕头市财税库横向联动协作机制,推动辖区财税工作提质增效。
谈“六稳”“六保”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工作
搭建平台促进政银企信息互通顺畅,近期举办重大项目融资对接推进会;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银企对接工作。
南方日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汕头金融系统快速反应,做好服务保障,用金融力量与企业齐心抗疫。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在支持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如何发挥作用?
张皓: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迅速反应,深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地方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推动各项政策工具落地落实,指导金融机构发放专项再贷款6.40亿元,累计向法人机构发放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17.38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资金6962.3万元。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银企对接工作,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为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第二是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我们联合市有关部门搭建了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对接信息互通平台,促进政银企信息互通顺畅,近期举办重大项目融资对接推进会,现场签约金额达65.9亿元。第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助力提振消费。我们组织开展助商惠民活动,通过推广移动支付工具,共投入资金250万元,撬动消费金额1000万元以上,有力促进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
第四是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我们积极指导银行优化业务流程,为企业定制外汇融资方案,落实跨境融资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
今年上半年,汕头市进出口达325.8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新业态贸易增长超两倍,成为拉动外贸逆势增长的主要因素。
谈发挥优势
积极推动金融支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抓住重要历史机遇,发挥金融系统协调者、管理者角色,推动汕头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南方日报: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今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接下来,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将如何为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保驾护航?
张皓: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正走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快车道上。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将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协调者、管理者角色,推动汕头全市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将持续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性,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拓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政银企实现更频繁、更有效对接。将持续加大金融支持政策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最需政策支持的市场主体及时获知、使用人民银行的政策措施。
汕头经济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我们也将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支持新业态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更多金融改革创新政策在汕头落地,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金融管理和服务,推进金融发展惠民便民。积极推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记者 余丹)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