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播报

我身边的小康!朱敏华:“家”的幸福变迁

发布时间:2020-08-28 09:12: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龚继平)一座房、一个家!我今天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农村经历了三次建房的普通农家人朱敏华。从平房到小楼,从小楼变民宿,三次住房变迁史也见证了我们农村翻天覆地生活变化!

在农村,拥有一幢漂亮的房子、精致的花园小院、开一间精品民宿,这都是现代都市人向往的生活。而对于土生土长的迎湖人朱大姐来说,这样的“田园归居”生活也是她梦寐以求的。今年8月初,47岁的朱敏华通过努力,终于拿到了村里的第四张旅游民宿备案登记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初见朱大姐的时候,她正在自家民宿里整理房间,“刚刚送走来自广东的客人,网上又来了新订单。”朱大姐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回忆起她的三次迁徙新居,朱大姐也有着很深的感慨。

70年代出生的朱敏华和许多家庭一样,一家几代人“蜗居”在一间小屋里。在朱大姐三岁时,父亲将土胚房改建成了2间砖瓦平房,在当时村里也算是改善住房条件好的人家了。在朱大姐儿时记忆里,窗户都是木头窗户,村庄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走在路上鞋子都会粘上泥巴。每当夏日来临,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大口大口吃着用井水冰镇过的西瓜,那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到了90年代初,朱家姐妹都已长大成人,结婚后的朱大姐作为长女留在了家里,成家后的她开始筹建新房。那是1995年的一个春日,为了省钱,朱大姐每天起早贪黑,除了要负责工人的伙食还要帮忙打下手,抬钢筋、搬砖头、清扫场地,一个女人当成了男人用。当时的新房选址是在一片洼地之上,为了打地基,村里乡亲自愿义工帮忙,光道砟石子就拖了几大卡车。就这样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一座三间2层小楼建好了,房间客厅、臥室、厨房、家用电器等一应俱全,随后村里又为每家每户通上了自来水,朱大姐一家终于住上了新居。但为了造房子,朱大姐家里也落下了三万块的外债。急于改变生活的夫妻俩便走上了外出赚钱的打工之路,她和丈夫两人做过裁缝、开过服装加工厂,就这样奋斗了几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债务慢慢地也还清了。

2007年,朱大姐的丈夫朱杏兴瞄准了望亭镇通灵金属市场的发展潜力,决定在那里投资,夫妻俩经营着一家废金属收购店铺,那时候的废旧市场每年能给朱大姐一家带来十多万收益,但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17年初,苏州在江苏全省率先开展263“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整治行动,随之而来的是朱大姐经营所在地通灵金属市场被拆除,朱大姐一家也失业了...眼看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没有了收入来源的朱大姐可愁坏了,当她回到农村后发现,近年来随着村里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各式各样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北太湖旅游风景区也是名声在外,每年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朱大姐嗅到了商机,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在家办民宿。

2018年春天,通过了审批农村宅基地翻建,夫妻俩又一次将自家的老房子掀了,投资200多万元,邀请了苏州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从设计到装修再到布置,都是按照精品民宿的标准来的。为了提高庭院环境,朱大姐还当起了设计师,在院子里种上绿植,设置休憩茶座,铺筑木制路面……这些都是她亲自上阵。她将原来的小屋改造成餐厅,推出创意私房菜,油爆太湖虾、老灶头土鸡汤、锅巴菜饭……民宿的私房菜与农家乐一样,都是采用本地新鲜食材,吃的不仅仅是菜,也是一种享受。

现如今,朱大姐家的民宿占地140平方米,三间二层半,共有7个精品房可供游客入住。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朱大姐家的民宿推开窗户就能眺望千亩良田,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尽收眼底,很受游客的青睐。随着民宿的开办,朱大姐多了一份旅游经营收入,日子过的也红火起来。从原先的“栖身之所”变成了人们向往的“田园归居”生活,朱大姐把“住房”这两个字折腾出了各种花样。每一次变革都见证了农家人从温饱到富裕到步入小康社会,原来幸福小康之路,我们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