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双创

二十五载光阴 种出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0-08-25 09:15: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汤彧)苏州市石桥村沈埂渡贤桥一间占地不足900平方的多肉大棚里,种植这约八九百种的多肉植物,这些萌萌的小可爱,每一盆都是村民陆苏根的心头肉。从事多肉行业整整25年,陆苏根对于多肉的热爱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在多肉圈里,大家都尊称他一声“苏州老陆”。

受父影响,走上园艺栽种之路

陆苏根的父亲年轻时是吴县钢铁长的生产科科长,吴县钢铁厂位于七子山边上,那里当时有一个很大的花木集散地,下班后父亲总喜欢到那边逛一圈。还在上学的陆苏根放暑假的时候会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小住一段时间,那时候他每天像个“拖油瓶”一样跟着父亲,久而久之,去花木集散地成为了父子俩心照不宣的小默契。毕业后,陆苏根做过生产队会计,做过机房主任,改革开放后,他辞去工作下海经商,开五金厂、开制塑厂,生意做得是红红火火。空闲之余,他重拾年少时的爱好,开始在家里捯饬起花花草草,学起了园艺。因为喜欢,家里的花草树木越种越多,院子里都放不下了,妻子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家里这么多盆栽。你都可以去做花木生意了。”没想到妻子的一句玩笑话,却被陆苏根当了真,他随即在苏州皮市街租了一个摊位,兼做起了树桩盆景生意。

二次创业,人到中年与“肉”结缘

在花木城做生意期间,陆苏根接触到了多肉植物,对它“一见钟情”。当时多肉在国内的市场还没有打开,很少有人知道了解,陆苏根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2000年,他向村里承包了土地,在家边上搭建了一间简易的多肉大棚,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刚开始的时候,陆苏根日夜都耗在大棚里,学习种多肉的书籍,观察多肉的习性和生长情况。很长一段时间,陆苏根完全顾不上家里,好在他的妻子把家中的大小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喜欢,再加上钻研,陆苏根种植多肉的技术越来越好,培育出的多肉植物色彩鲜艳、萌态十足,周边的顾客慕名而来,在多肉圈渐渐种出了名气,他种的多肉也越卖越好,生意做好时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学做微商,多肉销往全国各地

凭借着一股拼劲闯劲,陆苏根在多肉圈逐渐扎稳脚跟。但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一心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多肉卖到更远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陆苏根通过多肉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再通过朋友牵线搭桥结识买家,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和介绍,来问陆苏根买多肉的人越来越多。忙的时候,陆苏根的大棚里经常是人来人往、客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从甘肃、新疆、内蒙古驱车前来专门购买他种的多肉。就在这些客人中中,他遇到了现在的徒弟,昆明的一位大学生。徒弟对他说现在电子商务很流行,多肉是否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售卖,这样也方便那些省外的买家,于是,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陆苏根又开始捣鼓起来,通过手机上传照片、介绍多肉、回答问题,原本连手机都不会玩的他俨然成了一个专业的微商。通过网络售卖,陆苏根成功把多肉卖向了全国各地。

拒绝量产,坚持打造精品珍品

近年来,多肉组培开始兴起,利用多肉植物体的某个部分,通过无性营养繁殖来获得新苗(克隆苗),也称离体快速繁殖。通过组培的方式能够让多肉实现批量产出,但陆苏根直言自己不太喜欢这种方式,组培种出的多肉形态颜色等都是一样的,毫无特点可言,产量虽然提升了,但同时也失去了种植多肉的乐趣。因此在别人都开始采用组培的方式时,陆苏根依旧坚持用授粉、叶插、扦插等传统的方式种植多肉。陆苏根表示:一万粒种子中,最终可能只有七八百粒能够长成精品,但独一无二的品种,放到市场上才更有竞争力。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2015年,陆苏根受邀参加上海西萍园艺公司组织的狂仙会,他培育命名的日出玉露锦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在狂仙会上一举斩获银奖。

如今早已到了退休年龄的陆苏根,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在大棚里忙碌着,女婿外甥也经常会过来帮忙打理。他说:“这么些年,也算是种出了点名堂,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家人,无论我做什么选择,他们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看着一颗颗多肉蓬勃生长,就会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我会坚持种下去,直到我种不动为止。”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