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一份旧剪报,一部见证录——居民尤益生用报纸见证苏州北桥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07 11:57:4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尤婷)“2年影响75人签署捐遗协议……”尤益生一边剪一边小声地念着。近日,他的剪报集又收录了一篇《姑苏晚报》的新文章——《身边好人引领乡风文明 北桥街道盛南社区以德善之力扬文明之风》。这收录的习惯,他已经保持了近30年。

90年代初起,尤益生就开始写文章,用笔记录工作和生活,写了以后就向报纸投投稿。那个年代一篇文章只能投一家报纸,《吴县日报》他投得最多,发表得也最多。一旦录用了,他就剪下来装订在一起。除了自己发表的文章以外,他的剪报集还收录了大大小小的有关北桥的人和事,反映着这几十年来北桥的风土人情和人事变迁,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截至目前,他共计收集了200余篇北桥相关报道,其中个人撰写发表的54篇。

一本剪报集就是一部见证录。最早一篇是1989年8月发表于新华日报的《黄泾村管好集体资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这里还记录着凤凰泾大桥从无到有的通车史,从吴县日报1998年12月26日刊登《凤凰泾大桥设计通过审定》,桥梁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到2000年3月29日《凤凰泾大桥昨通车》,再到今天,凤凰泾大桥始终承担着北桥对外连接的“桥梁”,成为每一个北桥人心目中的“地标”。

这份剪报集内,还收录着好几篇关于北桥戏曲文化的文章。1996年11月,《北桥“农民锡剧演出队”进城唱戏》,一群农民为当地的群众演出,用传统曲目、自创小戏等,宣传农村新鲜事;1999年5月7日,吴县日报的《鹅真荡畔响弦歌》,记录了北桥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故事。正因为有文化站不断创作的曲艺小戏,又有一支经久不散的文艺宣传团队,他们在舞台上精彩的艺术表演,活跃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为发展北桥文化事业奉献激情与活力,传达戏曲人的情怀。继续往后翻阅,一探如今的北桥,戏曲演唱蔚然成风,成为全国首个“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2019年11月新华日报的《 相城区北桥街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给力乡村振兴:“戏曲之乡”唱响文化自信》,2020年1月中国青年报的《“三台大戏”唱出幸福感——“戏曲之乡”相城北桥有好戏:听得见的诗情画意,看得见的绿水青山》,彰显着北桥戏曲文化正站上越来越大的舞台。

“北桥从古至今,戏曲之风不绝。越来越多的爱唱戏、爱看戏,我本人也很喜欢。”剪报里,记录着北桥戏曲的传承,更一点点滋润着他身为北桥人的文化自信。

“最开始收藏,想法很简单,就想着以后老了能拿出来翻翻,回忆回忆,别人感兴趣的话,还能和他们分享。没想到收录的过程中,就像北桥的见证人一般,看到北桥乡镇建设越搞越好,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内心很激动,更坚定了我收录的决心。”在尤益生的努力下,剪报集从薄到厚,从少到多,泛黄的纸张内,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与精力,无比珍贵,作为“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的尤益生,为《新北村志》的编写而忙碌,搜集资料、查阅档案、访谈当事人等,为新北村的历史变迁留痕。他说老来闲不住,不动动脑子是会生锈的。“下班”到家,吃晚饭前以及睡觉前,他都会看会儿书和报纸,每天加起来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看到和北桥相关的,他就收集起来。“我会一直收录下去”,尤益生“保证”说。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