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激昂在岁月里的歌

发布时间:2020-07-03 09:14:2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路远明

电视机里,自报84.9岁的歌唱家刘秉义被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致敬经典”栏目请到现场,又唱起了他唱了50多年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嗓音还是那么浑厚,歌声依然嘹亮。

坐客这期节目的还有这首歌的词作者薛柱国先生的女儿薛蔚和曲作者秦咏诚先生的儿子秦际凯,隔着世纪的时空,一同追忆父辈经历的那个年代。50分钟的舞台上,还有来自克拉玛依油田和大庆油田的第三代石油人,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向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经典歌曲致敬。

任何艺术经典的诞生,都有着它不同寻常的经历,有它产生的背景与环境。

词,是一首歌的灵魂。

因与薛柱国先生的女儿在一起工作过,有幸与薛蔚聊起过这段岁月往事。这首歌的歌词最初是她父亲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趴在戈壁滩上的帐篷里写出了最初的词句。

当时,热爱诗歌创作的薛柱国从部队转业后成为玉门油田文工团的一员,去钻井队慰问演出是文工团的家常便饭,有时还要吃住在现场。工人们在戈壁滩上不惧艰苦风餐露宿的工作情景,在他心里一层层地叠积起来。

想必,戈壁滩上的那个夜晚一定是没了风吼沙走,星疏月朗下,俯身在帐篷里的人辗转难眠,一种欲望伴着激情在心中涌动着:一顶顶铝盔在薛柱国眼前闪烁,构成了一幅幅逐油的画面;一座座井架在他心中竖起,撑开了他创作的空间,思绪飞出了戈壁………创作的大门被撞开,一行行诗句从心中涌出,扑簌簌地洒落到纸面:“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雨雷电任由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是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积而生的薄发,字字句句迸发出的是豪放与无畏,犹如从石油工人身上抖落下来的泥浆,散发的是石油人特有的味道。

诗很快在玉门油田流传开,那时的诗名叫《我给祖国献石油》。到这,这首后来成为经典的歌词还只完成了一半,接下来的另一半,是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完成的。

那是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帷幕 ,一列列北上的火车汽笛长鸣,“头戴铝盔”的石油人,从玉门、从新疆、从青海、从四川、从四面八方集结到松嫩平原。来到大庆的薛柱国,做为油田文艺宣传队的创作人员,深入井队,走进荒原,大会战的隆隆钻机声,又增添了薛柱国 “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晴天,祖国盛开石油花”的豪情。后来,这首诗在1964年4月号的《诗刊》上发表,薛蔚至今还珍藏着那期载有他父亲诗句的期刊。她是在父亲逝世8年后,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的,上面还留有父亲的字迹。

说“词”是一首歌的灵魂,那么,“曲” 便是给这个灵魂插上的翅膀。

曲作者泰咏诚先生的儿子秦际凯回忆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创作:“父亲生前说这首歌的创作是一种巧合和机缘。”那是一种怎样的机缘呢?

1963年末,由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共和国的总理自豪地对外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1964年初,国家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大庆油田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各大文艺团体也纷纷组织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前往大庆体验生活。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体验名单”中,著名作曲家、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的李劫夫位列其中。由于身体原因,学院准备找一位年轻人陪同李劫夫一起“北上”,这个陪同“北上”的任务落到了秦咏诚这位年轻的音乐教师身上,一种难以复制的机缘由此而来。

艺术家们来到油田,先是安排十天的有关石油知识的学习,然后是深入一线体验生活。秦咏诚陪同李劫夫去的恰是铁人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在与王进喜朝夕相处的时日里,秦咏诚更加深了对石油工人的认识,创作的欲望也在他的心底发酵着。

体验生活结束后,油田宣传部为他们准备了一批反映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的歌词,老作曲家们选完歌词后,秦咏诚也去翻看了一下,他的目光很快被《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吸引:形象生动,人物鲜活,把石油工人的豪迈、乐观与大无畏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如当年薛柱国俯身帐篷里的情形,灵感伴着情感一同涌出,旋律、曲调、节奏……在油田招待所的饭厅里,秦咏诚一气呵成,完成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的谱曲。

说“曲”把“词”这个灵魂插上了翅膀,那么歌者,便是舞动翅膀遍洒音符的“精灵”了。

当年,29岁的刘秉义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青年教师。他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一天,我在一份音乐刊物上偶然看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曲,随口哼了两句,就发现这是一首振奋人心、节奏感强的好歌,演唱起来非常铿锵有力。”两三个月后,中国唱片社为刘秉义录制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唱片,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是“78转的大唱片”,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至此,这首《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经典歌曲开始在全国各地快速传播开来。

歌曲播出后,反响最强烈的自然要数石油工人,在石油工人中又要数大庆的石油工人。

一位从玉门油田来大庆的“老会战”,清晰地记着当年他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的情景。他那天的日记这样写着:“1964年12月22日星期天:今天我和学芝(老伴)在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了一首歌,这是专门唱我们石油工人的歌啊!叫《我为祖国献石油》。”

虽然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在荒原上的冰天雪地里,搭帐篷、挖地窨子安营扎寨;机械设备不够,就靠人拉肩扛;粮食不足,每天就“五两保三餐”……但人们的精神是饱满的,队伍的士气是旺盛的。油田上开大会,参加会的各个单位要相互拉歌;油田下面的各单位开大会,也相互拉歌,大队与大队拉,中队与中队拉,有时小队与小队之间也要拉……只要有聚集的活动就有歌声响起,比谁的歌声齐、谁的歌声高,谁的歌声更嘹亮,此起彼伏,一片歌海。《我为祖国献石油》不仅是逢场必唱的歌,还成为人们工间休息时哼唱、“饕餮”的盛宴:“额”(我)就是歌词里“面对戈壁大风沙”的玉门人;“闹”(我)是“昆仑山下送晚霞”的青海人;“老子”(我)是“嘉陵江边迎朝阳”的四川人……当然也少不了那“头顶天山鹅毛雪”的从克拉玛依来的“南腔北调”。“饕餮”到“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时,人们的欢喜和自豪就一同汇聚到了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这个叫大庆的油田。这歌,唱出了人们想说但又说不出的心声,想表达却又表达不出的情怀……这样的歌,叫谁也喜欢!

自从有了这首歌后,中国的石油工人便有了一个“头戴铝盔走天下”的群体塑像,也给这个群体注入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内核。

歌曲的词作者、曲作者、歌唱者是这个塑像的雕塑者,而塑像中的人,也是雕塑者——时代精神的雕塑者。他们怀揣信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着不同的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人生价值。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电视机前,作为在大庆油工作了30多年,如今已经离开大庆的石油人,在这熟悉的歌声中,心,自然又飞回到那片草长莺飞的松嫩大平原,眼前浮现的是歌声飞扬的大油田……

那是个不仅盛产物质能源的地方,也是盛产精神能源的地方,先后涌现出的三代“铁人”,展示的是不同年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奉献者风采。

每次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都感觉到一种浩然气象扑面而来。大厅里气势磅礴的大型铸铜群雕《石油魂》,一下子便把你带进中国石油人挥师北上的波澜壮阔中。那是一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极其艰难的石油大会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那代人的写照。听听会战的劳动号子:“咱们一声吼啊,大地也发抖呀;嘿——哟、嘿——哟,钻工干劲大啊,困难再大也不怕呀……”当年,铁人进喜就是这样带领1205钻井队,靠人拉肩扛,以撬棍滚杆把几十吨的钻机、井架“嘿哟、嘿哟”地从火车上卸下来,再“嘿哟、嘿哟”地运到现场。后来这号子由时任会战副指挥的宋振明帮王进喜整理成“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的豪迈口号,可谓秦腔遏云、铁骨铮铮,引领了“万人誓师大会”上的震天擂鼓、将士踊跃。迎着风、顶着雪,带冰溜子的钻台上,王进喜和他的队友被画家“凝固”成一幅叫“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国画。关键时刻,铁人拖条伤腿,纵身一跃,泥浆池里浪花飞溅,绽放出中国石油自给的霞光,迎来一轮初生的太阳。

这代人是在“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中诠释着“我为祖国献石油”,而王进喜,何止少活了二十年……当人们告别20世纪时,铁人王进喜被列入中国百年十大人物之一。

到了“第二代铁人”王启民时,中国石油开始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征程。当时国家的要求是:东部要“硬稳定”,西部要“快发展”,提速的经济航船需要能源推力助燃。靠什么能让老油田“硬稳定”?只有靠科技。这是一场科技夺油的“大会战”。巧得很,领头人王启民的生日与大庆油田的诞生是同月同日,好像是注定了他的一生就是为油田而生。如今已80多岁的王启民做为科技兴油保稳产的“新时期铁人”,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

我曾在大庆的铁人广场见过他。黄昏后的一个傍晚,广场边的木椅上静坐着一位廋小的老人,头发花白,表情平静,穿着一件半截袖的白衬衣。我很想过去问候一声,但又止住了脚步,不想去打扰老人这刻的宁静。

当年“东部硬稳定”时,王启民穷10年之功力,绘制出大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如同一份“密码”,破译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发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茫茫荒原上点起了新的篝火。熊熊火焰,伴着对先是1000口、后又500口井地质解剖的日日夜夜,伴着一个又一个试验区块的试采开发,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的丰硕成果先后问世。“分层开釆,接替稳产”,让大庆油田实现了持续5000万吨稳产高产;“表外储层”开发成果相当于为大庆又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稳油控水”技术登上了世界石油开发屋脊,让大庆油田5000万吨稳产持续了27年,这是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在这场科技“大会战”中,诠释的是“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心声结果……共和国70年华诞之际,王启民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国家主席亲自把奖章挂在他的胸前。

到“第三代铁人”李新民时,中国石油开始扬帆远航走向海外。石油之重,已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博弈之重;能源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的安全。百舸争流中,浪涌当年铁人1205钻井队的帆影,第18任队长李新民带着老队长王进喜“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踏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海外征程。

先是苏丹亮剑。顶着“世界火炉”的窒息热浪,落脚喀土穆机场,李新民向来接他的人开口三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什么时候可以清关?井位定在哪里?恍如半个世纪前的镜像重映,一幕幕俨然是老队长当年踏上松嫩平原的情景再现。设备终于到港了,李新民和队友码头上吃住,昼夜清点、搬运,饿了啃口馕饼,渴了喝口瓶装水,困了靠着货物打盹儿歇会儿,通常需十几个人、半个月干完的清关工作,他们用了6天;八方求援、夜以继日抢修在海运中遇强风暴而惨遭损坏的机电设备,硬是靠拼车发电、喷水降温,让海外的第一口井如期开钻。那天,他和队友冲着祖国的方向大喊:“老队长,我们圆了您的梦啦!”5年间,李新民和队友们接二连三地创出苏丹23项钻井新纪录,两次捧回苏丹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PDOC钻井杯”,“钢铁1205钻井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非洲大地!

接着转战伊拉克。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营地如阵地,铁丝网、战壕、岗楼,高墙一道道围起;井场如战场,防弹衣、防弹车,进出由大兵、警察护送,恰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井架,面临的都是世界级的钻井难题,没有可参考的资料,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有的是在老队长身上传下来的那股“困难越大越敢担当,环境越险越要向前”的劲儿。凭着这股劲儿,他们47天打完3100米定向井,这是当地的最高记录;凭着这股劲儿,提前15个月完成了那个区块的钻井任务,为哈法亚油田一期项目提前一年建成投产,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勋……在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曾经孕育人类辉煌文明的底格里斯河畔,李新民和队友印下了铁人后代的坚实足迹。

头戴印有CNPC铝盔走进21世纪的这代人,诠释的是“宁可历尽千辛万苦,也要为祖国献石油”。“铁人的薪火传人”李新民与王进喜、王启民一同当选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美奋斗者”。这是从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做出不凡贡献的群体中选举出来的。

电视上,向经典致敬的节目还在进行着。来自克拉玛依油田的小伙子们,将《我为祖国献石油》用rap的演唱形式进行了再度创作和演绎,以此向这首经典致敬。在场的刘秉义老师听后感慨道:“这个版本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是rap的演唱形式,但它的内函没有变化,原词还在,曲子的核心还在,它的灵魂还在……”

“每逢佳节都会跟家人说声抱歉,我带着你的挂念,奋斗在那油田……”舞台上小伙子们激情四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首激昂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已成为石油人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歌声中,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在历史与现实、伟大与平凡、光荣与梦想中,一步步走来,又一步步走去。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