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玉化人 人化玉——简评房余龙等新作《中国玉器赏识》

发布时间:2020-07-02 15:20:5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林锡旦

最近,以房余龙、毕建刚为主编与仝杰、胡仲珠为副主编的《中国玉器赏识》一书,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当今玉文化的最新作品。首先表示热烈祝贺!

从整体上看,全书的目录,从章、节到具体三级目,条分缕析,逻辑性强,犹如一篇宏大的论说文框架,所以在书中也就有了部分恰当的论述,展示了相当的文学才能和文史功底。全书还配了中国历朝历代古玉代表作品在内的480多幅彩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令人易读易明。全书六十多万字,按内容恰当地分为上、下册也正相宜。上册说玉化人,下册讲人化玉。

上册,从玉和玉石、玉文化、玉器、古玉说起,其中引述了大量古籍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说文解字》等,深入浅出地证实玉之所以为玉;玉的文化,包括玉的文化基因、渊源、智慧、意蕴等学说。玉之美能化人,君子以玉喻德,基本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说: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温润而泽,有似于智;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以美玉天然的物理性状相比附,玉德多至 “十一说”。玉养人,展现了玉的灵性,因此君子以佩玉为尚。从玉的来源,历代古玉到玉器,实现了物质到精神的转变。正如杨震华先生所说的:中国玉是天地之灵气的结晶,是中华文明之曙光。从最初的玉,出现了神巫文化,玉琮成为祭祀天地神灵的玉器,墓葬中最崇敬的礼器,以德治国佩带的瑞祥之物,等等,由物质的玉演绎成玉文化的种种学说。中华文明曙光由此冉冉升起。上册给大家作了玉知识的普及。

下册,则从玉雕制作工艺入手,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玉不琢,不成器。”如何设计、制作、精雕细刻,包括玉雕大师的介绍,作品的欣赏,从中使读者了解到玉器来之不易!从玉到玉器更是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和体现,是玉与人互动的产物。玉工要识玉,因材施艺,并要采用多种工艺手法技艺来达到新的艺术高峰,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如何实现人化玉的艺术。中国玉器中,苏州玉器是代表,是标杆。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从明代起就有陆子冈(一作刚)被请入宫中专为皇上应制雕玉的许多故事和传神作品。本书作者经认真查阅,翻爬档案,找出清乾隆时入造办处的苏作玉工多达十八批次,近40人,其中知具体姓名的多达27人,留用时间最长的达20年之久,多被安排在“如意馆行走”,乾隆帝有苏州“专诸巷益出妙手”的赞赏诗句。书中还提要了玉器欣赏:一看玉质、二辩造型、三鉴纹饰、四析工艺、五品艺术、六观创新;并记述如何判别、识别、养护、欣赏玉器,达到赏识的艺术水准。下册使读者初识玉器。

《中国玉器赏识》,既是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好的普及本,如有天下美玉之王和氏璧的故事,玉器行话术语,最后还有全国及地方性的各种玉器奖项,了解玉器的层次及地位;这又是资料丰富多彩的玉文化集大成之作,既是工具书,又可作教材。玉工、爱玉、玩玉者人手一册,或受俾益。通览全局,此前还没有见到过类似作品。他们的创举填补了这个空白!从中看到了主编房余龙与玉结缘,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统揽全局,最后奋战4年的笔耕心血,以及主编毕建钢、副主编仝杰、胡仲珠各扬其长,共襄其成的努力贡献。使我们从玉文化中都长了见识,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他们团结拼搏,知难而进的精神,这种玉的品德使人深受感动。书前有四位作者的简介,杨震华专家的题字,范小青、古方的序,将为该书更增色添彩。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