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党芳莉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在当前的全球新冠疫情危机中,口罩等医护用品成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甚至被称为“硬通货”。在疫情初期,随着武汉封城、口罩告急,全球华人齐心协办,几天内将全球20多亿只口罩运加国内。国内媒体关于口罩等医护品的报道与舆论铺天盖地,有关于劣质口罩的,有关于扣押口罩的,也有关于捐助口罩的。。
2个月后,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这些话题逐渐国际化,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从国内来看,微观上影响着相关大批制造企业的生存,中观上影响着制造业的布局与趋势。从国际角度来看,以口罩等医护用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则面临国际贸易产业链脱链“堵点”与订单锐减“断点”的双重压力,并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收紧。
随着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国外加剧蔓延,口罩等防疫用品和设备在海外出现了巨大缺口与需求,这给中国制造的防疫物资制造商迎来了新的机会。然而,连日来多国出现对中国防疫产品质量问题的舆论与报道,又让中国制造和国家形象陷入危机,能否化“危”为“机”,则取决于自上而下的应对。
一、在华制造业回本土
近年来,随着英国脱欧,美国不断退群,中美贸易战的发生,使全球一体化的走向出现了拐点。如在2019年,三星关闭了最后一家在华工厂,带走了年产值600亿平均的产值和几十万个工作岗位。
眼前的这场疫情,全球经济深受打击,各国贸易往来受阻,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并没有从历史上的大危机中吸取教训,反而是希望通过人为制造的“世界成本”,获得对本国有利的位置。这一点在油价战、疫情防控中对稀缺资源的争夺等,都可以看出来。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各国深受“将在外”——远在国外的制造业不由已的痛,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被制约的困境也暴露无疑。将会则加剧了这一进程,引发各国制造业回国的潮流。
以美国为例,去工业化已经几十年中,在这次疫情中也暴露出产能不足的问题。如果不是启用战争状态,根本无法完成医疗物资的自我供应。疫情过后,相信不少国家都会和美国一样,吸取教训,让一些产业回流,以免关键时刻被他国卡脖子,成了预料之中的事。如日本就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细节,专门拨款2200亿日元,扶持日本企业撤离中国,235亿日元帮助日本企业搬到其它国家。
在过去近三十年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的发展早已融为一体,形成全球产业链分工模式。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一体化,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收紧,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回流,必然对我国的制造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产生冲击。多位学者也发出警告,疫情将对我国全产业链产生影响,制造业会加速将工厂迁移到海外。财经杂志《福布斯》近期发文指出,中国将失去过去30年“世界工厂”的地位。中严重的不是短期经济损失,而是破坏长期的供应链,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工厂受创最深。
二、中国制造的品牌危机
“抗疫外交”是中国改变世界形象的良机,以口罩等医护用品为主的中国制造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也多次在海外专门投放广告进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月初,全球的口罩回流国内,3月底,因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控制而复工,一个月时间内,口罩生产从原来日产1400万只提高了7倍,达1.16万只。随着我国向82个国家捐助医疗物资,口罩也成了大国外交的工具,成可名利双收。
3月30日,随着美国CDC建议民众戴口罩,通过美国和欧洲认证的口罩企业面临大量出口的好时机。然而,这次疫情中出现的口罩等医护用口的质量问题,在全球公共危机的关键时刻,引起了恶劣的影响。先是土耳其乌克兰、捷克质疑测试盒准确率而被诟病,随后荷兰又召回60万个不合格的中国口罩。
这些问题在国际媒体上也受上大量关注,据西班牙《国家报》3月26日题为“在中国购买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效果不佳”的报道称,西班牙在使用中国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后,发现效果不如预期,原本检测结果符合率应该在80%以上,但实际上却仅有30%。 后来,尽管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和当地媒体进行了辟谣,说这批产品由当地代理商从中国生产商易瑞生物进口,不是中国政府援助的。然而,只要是出口,别人不会管是具体哪家企业,只会说是中国企业,而且舆论已经传播开去。
我国外贸行业中流传着一种说法,亚马逊一半的商品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一半来自广东。然而在这次疫情中,亚马逊上先后有多个商家因为夸大产品效果而被下架。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国内网络和新媒体上一些挑战底线的言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一个微信群里有人发言,做点假额温枪卖到美国,“让他们越搞越多”。还有一个视频让人大跌眼镜,一男子在车间拿口罩擦鞋,对着镜头摆拍,引发众怒。甚至传到海外后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被美国司法部长威廉巴尔转发,影响极其恶劣。在地球村的时代,国内的一个小事件,就可能引发国际舆论。
说以往的日用品质量存在问题还情有可原的话,毕竟价格低也是一个优势,大不了可以退换。然而这次不一样,大难当前,抗疫如战场,防疫用品就是军需品,合乎质量与标准的产品不是一蹴而就。据海关总署的统计,在加强管理的相关规定实施一周内,就查获108.5万份“非清单企业生产或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的物资1120.5万件,包括口罩994.1万只,防护服15.5万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08.5万份,红外测温仪2.4万件。
三 严加管理“中国制造”的出口
以上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企业责任的缺失。疫情中的医护用品应该有严格的生产流程、高规格的标准和有素质的员工,这些不是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
在这种情况下,商务部不得不应急处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在医疗物资出口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认真调查,依法惩处,绝不姑息”,并要求“出口的相关医疗物资必须取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有关资质,符合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并将会同海关部署、国家药监局一起执行”。
中国制造本来在海外就有成本低质量差的诟病,在防疫物资的生产与销售上,中国制造一定要严加管理,不能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东拼西凑产售不达标的医护用品,在全球放大中国制造质差价廉的认知,影响中国制造本来不佳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有关部门如果不及时应对,我国失去的不仅是“抗疫外交”的良机和中国制造的免费广告机会,还造成了全球质量信任危机,有损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上来推行。从国家层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统筹和监管,把好质检和出口关,以及企业一窝蜂转产的审批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企业层面,则应充好了解出口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质量标准,这样可能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从企业内部来看,应加强工人敬业乐群、忠于职守、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并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加加以管理和应对,积极消除不良国际影响,为提升中国制造和国家形象而努力。
亡羊补牢不为晚。
责任编辑:王业环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