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

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0-01-10 14:54:2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  2020年1月7日,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举办首届“一带一路”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同时启动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来自伊朗、蒙古、马来西亚、丹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近50名汉学家和近百名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莅临参会。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开幕致辞中介绍,建校58年来,学校已经培养了190多个国家近20万名国际学生,堪称世界汉学家的摇篮。作为国内率先设立汉学研究机构的高校之一,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汉学研究》与《汉风》等学术刊物,“国际汉学研究”、“中国文化译研网”等网络平台在海内外汉学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影响。作为国内培养、联络和沟通汉学家资源人数最多,国际人文资源最为丰厚,文化文明领域互动最为频繁的高等院校,建设以汉学研究为基础的科研基地势在必行。

据悉,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汉学为研究基础和研究特色的科研基地,将致力于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整合“一带一路”的中国问题研究知识资源,设立完善的舆情监测、研判和分析机制,建立组网严密、反馈及时的知识信息采集和跟踪网路。目前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国家级中外汉学家翻译家人才动态数据库已经联络沟通93个国家、63个语种的近5000汉学家,线上线下的沟通非常顺畅。

研究院将以非洲、拉美和中东地区作为研究基础,以俄罗斯等具有区域带动性的国家作为研究重点,以蒙古、尼泊尔、伊朗等中国周边国家作为首要研究对象,围绕国家文化外交战略,逐渐形成单点突破、由点及面、辐射全球的研究趋势,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与重点国家地区的有关机构在学术交流、论坛会议、课题研究等方面合作机制。

同时,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将拉动一带一路研究院,着力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团队。通过中外联合培养青年高端人才、引进高层次汉学领军人才,使研究院成为国内重要的“一带一路”汉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平台和研究基地。

主旨演讲环节,孟加拉驻华大使马赫布·乌兹·扎曼表示,孟加拉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孟加拉人民对中国很熟悉,他犹记得儿时的几何教科书是印刷自中国,最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译为孟加拉文在孟出版,也深受孟加拉读者欢迎。他认为,文明和文明之间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互补,不同文明的交融能够互相受益,推动彼此文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给孟加拉国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能让中孟两方增加了解,促进整个亚洲的文化多元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未来展望。他谈到,现在亟待解决 “一带一路”国家的汉学研究现状与发展问题,虽然日本、韩国、欧美的汉学研究已有悠久历史,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汉学研究需要回到东方,回到故乡,东方学者做好东方学基础文化研究是当务之急。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在促进经济方面的合作的同时,也应当是高层次的知识和智能的流通之路、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民心相通之路。在学术和文化上的知识流通,对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会辐射到其他领域当中,形成完善的发展链条。

丹麦汉学家、前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曹伯义以早期中国的电报书籍撰写为案例,介绍了丹麦与中国的商业、文化和语言交流与创新。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首次将电报通讯技术引入了中国,并解决了用数字来代表中文的难题。2015年丹麦北欧亚洲研究院将距当时145年前在沪首创的全球首部中文电报电码书《电报书籍》原本转增上海电信博物馆。

7日下午,来自不同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分组参加平行会议,就“一带一路”的汉学基础和文化格局、“一带一路”的汉学发展与文化融通、“一带一路”本地化智库建设与应用三个主题展开了领域内的深度发言与热烈讨论。

本次系列活动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汉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促进民心相通。

责任编辑:王业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