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以多元视角构建和谐的文旅融合平台

发布时间:2019-12-09 09:53:3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学界同仁、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本届活动组委会,给我这个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界的老兵,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得以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共同探讨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下的文旅融合。我非常高兴与大家一道共同努力,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遗产大国,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这些文物资源除了能发出独特文化底蕴的声音,还有讲述不完的中国故事。推进中国世界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我认为首当其冲是要重塑遗产观,其目的是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利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激活文旅融合的战略发展?其实这也是一个统筹推进的过程,我觉得首先是我们的政策导向,既要考虑本土的文化资源,又要把握好文化惠民和激活市场的平衡点,只有充分做到协调推进,才能让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拓展出新思路,尤其要围绕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更好激发遗产地鲜活的潜能,并逐步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有品牌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既要尊重历史与现实、又要处理好现代和传统的关系。因为,每一处遗产项目都浸润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国情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对于如何保护与发展,探索、发现、呵护、研究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沉下心去思考、去研究,脚踏实地去践行,这其中掺不得半点瑕疵与虚假。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与文物保护和旅游融合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而作为具有丰富文旅资源的国家,中国文物旅游线路不仅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更要吸引全球的关注,这是我们文物保护和旅游责任部门必须要认真研究对待的问题。当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离不开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无论是政策、制度、研究、实践,最终很大一部分都要落地在公众参与的具体行动上。公众从什么样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文化遗产,直接关系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败、效果。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将保护的成果转化为惠泽公众,促进整体人群的进步发展。公众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的实际意义、效果、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是文化遗产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众的参与是文化遗产工作者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

我们今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诞生于“努比亚行动计划”,如今已经发展到有193个缔约国、12个委员国的国际组织。世界遗产的特点是类型构成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数量增长不平衡。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最高领导层,以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为战略,指导我们走出了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世界遗产发展保护之路,进而激活静态的、甚至濒临消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工作不断开展,全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案例。这些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文化旅游的语境是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的机构合并,在大力构建中国特色旅游体系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产业聚集,以“文”活“物”,以“旅”彰“文”。这种以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激活文化,二者互动、互促中进行双向赋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共创辉煌,就是我们未来发展趋势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我曾任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多年,回望来路感慨万千,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及保护利用工作,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层面,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记得当初申报过程中我们一无经验、二无任何参考文本,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曾经参与多地这类项目申报的经历者,我深深地体会到探索事业的艰辛与无奈。这个专业委员会当年所有的核心成员,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国家级高层专家,首任会长是国家名城委主任周干峙、名城委副主任罗哲文(两人并列为会长),我任专职秘书长。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时间像把斧头,总能凿碎人们的想象。我从1985年5月加入北京《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任编委,就开始跟随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并兼任传统建筑委员会副会长,1995年3月协助刘毅同志在国家建设部创办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出任副会长,几十年来在各位前辈大师们的精心关爱呵护下一步步成长。唐人有诗曰:“居高声自远,非自藉秋风。”西人亦有:“星辰在高处照耀。”我很小就喜欢仰望星空,面对那浩瀚无边的苍穹以及不可计数的星星,曾经有过多少幻想与期待!真理、使命、信念、责任、奉献、牺牲等等,这些人生的永恒主题,对于当今社会是一种善良的警示与引领。回顾我国世界遗产事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多少己逝的故人、同道、师长用他们坚定的人格魅力,铺垫了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事业的丰厚基础。今天每当我在记忆深处寻找,我们这个民族筚路蓝缕之路上的探索精神,除了感动就是希望,多少个鲜活的生命,在经历了无数次不为人知的欣喜或者忧伤后,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超凡和灵魂淬炼。他们过早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如星辰闪耀在共和国美丽的星空。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他还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追梦之旅中一曲高山流水般的赞歌!中华民族的子孙们应该记住:我们这个民族虽然承载着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我们是从农耕文明走向未来的,我们无权遗忘自己脚下的这块大地。

以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构建文旅融合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应该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遗产,思考如何去保护遗产,去研究遗产。以乡土文化遗产为例,这份珍贵的遗产是传统社会与传统建筑体系的产物,基于特有的自然、文化因素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乡土聚落,蕴含着人类对居住地气候、地理条件适应的智慧。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传统的营造技艺传承等都是乡土文化遗产面向未来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我们天天在讲:留住美丽乡村,铭记人文乡愁。这不能空喊口号,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多样性、多重性、多变性和关连性。

我们当初,对于遗产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最早是从公约里提到的三个类型,到后来才逐渐把各类型的遗产都扩充到遗产名录里去。乡土遗产概念也是从单一到多元,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非物质实践和不断地探索、认知,概念的内涵不断地扩展。乡村遗产的价值来源于整体的乡村系统,如果脱离了原住居民的切身利益讲保护,就一定会出现政策性偏差,因为乡土遗产最终价值还是与人发生关联的。多年前我曾随清华大学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界的著名教授陈志华先生在江浙一带做调研,陈老告诉我:乡土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不可再生的世间瑰宝,是推进乡村建设和新农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只有多跑、多看,你才能真正喜欢它,爱护它,珍惜它生命流逝中所产生的无言之苦,无泪之悲。这些底蕴深厚的建筑遗产传承下来,合理利用,适度展示,更有利于真正民间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今天借福州这块福地讨论遗产保护,我认为特别有意义。多年来,我一直陪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界的许多前辈、大师们,他们对福建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价都非常高,因为福建省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在上个月,我在杭州参加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听到福建的同志介绍,我对福建省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到特别高兴,我早就知道,他们在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他们结合本省实际积极谋划事业发展,采取开展专项文物认定、科学编制规划、实施重点项目、推动展示利用、提升培训宣传等举措,积极推动福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更快更好发展。未来他们还将从加强源头保护、注重线性与区域保护、融合发展式保护、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等方面入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模式。

明年,福建将迎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我借此平台,祝愿福建省的同志们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省文博工作创造新实效,再上新台阶。

(丹 青)

 

责任编辑:王业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