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专家齐聚徐州,赴约“乡村振兴论坛”
“金秋十月、大美徐州”。10月18日,“乡村振兴论坛”在云龙湖畔的中国矿业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乡村文化振兴与古村镇保护专业委员会(简称“乡振委”)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举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湖南森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乡振委秘书长、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王文先生主持论坛。
论坛汇聚各地区权威专家学者与乡建实践人士,聚焦乡村振兴与古村镇保护利用的难点与热点,通过典型案例的解析,探讨总结乡村产业、古村镇保护利用的模式与面临的实质困难,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古村镇保护利用提供发展思路与实施举措。
本次论坛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由中国民居大师、中国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戴志坚教授做《福建传统建筑美的探索》主题报告和湖南森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贺昇女士做《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森野实践》主旨报告。第二个环节为主题研讨。
乡村振兴论坛现场。戴志坚教授做主旨报告
戴志坚教授在《福建传统建筑美的探索》中,从美学的角度介绍了十几个不同类型的古村落的保护现状,讲述了他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与悲喜交集故事。戴志坚教授从事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30年,他认为好东西在乡村,因为城市哪怕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原始面貌也已经破坏的面目全非了。他深入古村落,将学术做在广大的乡村土地上,他认为实验室不应在大学里,而是在广阔的乡村田野里,他说,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很多美丽的村庄正在消失,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尽量减少或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贺昇女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森野实践》中,结合乡村建设实际方案分享了从体制内走到田间地头从事乡村产业的心得体会,她认为农村远,农业难,难在人的思想和观念。在乡村生态产业实践过程中只有用文化的眼光和力量才能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识阶段,走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认知阶段,继而经过艰辛的努力最后走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终极可持续发展目标。贺昇女士指出,乡村振兴应当以产业为体,文化为魂,只讲产业不讲文化,只能是魂不附体,乡村文化振兴就是为乡村铸魂。同时,她描述了近年来到各地考察调研感受,认为很多扶贫项目只有资金的注入,没有后期监管、运营共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终究难以持久,所以乡村振兴中“产业、生态、文化、运营、市场”一个也不能少。
随后进行的主题研讨环节,由各位专家教授、乡村建设运营实践人士及村书记参与,大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从业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乡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古村镇该如何在文旅热潮中留住自己的根”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交流。
陈晓华(睢宁高党乡学院执行院长)
乡村振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三大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市民下乡,农民回乡,企业兴乡”,没有这些东西乡村振兴不起来。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政府起到的作用是如何引导村民致富,因此乡村振兴的根本是提高村民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自觉、自主、自然地参与到乡村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孟宪振(徐州市棠张镇铁营村党委书记)
作为奋战在乡村第一线的基层村干部,乡村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资金问题,钱从哪里来,如何用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关键,这不仅决定着当前建设项目的能否落地,更关系着乡村建设的长期可持续运行。此外村干部的思想要超前,要事事想在村民前面,要把村民的衣食住行与乡村建设活动紧密结合,这是调动村民积极性,让村民全身心投入的一个重要抓手。而村干部利用村集体资产资源,与合作社、农业企业合作,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是获得有效发展的最佳途径。
霍耀中(山西大学教授、著名乡村规划专家)
乡村振兴是还历史的旧帐,是补发展的短板,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服务问题,能不能服务到位,能不能服务到村,乡村从未来发展方向来看,需要的是技术,需要的是全科服务,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建立一个多专业融合下的全科服务平台。
并非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做乡村旅游,对于适合做旅游的古村镇,要深入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将其遗存的遗迹、历史当作最好的旅游资源,将其转化成有价值的产业,不能简单化、模式化、套路化,古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古村落的壳,更重要的是保存她的魂。
除了参与乡振委成立大会的领导与嘉宾外,来自社会各界及村镇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部分老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参加论坛。
责任编辑:王业环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