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丹青教授——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发布时间:2019-05-13 08:16: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19年1月26日,我随芝兰越剧团的董兰老师参加了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嘉年华启动仪式,有幸一睹丹青教授的风采。

他中等身材,斑白的头发,洪亮的声音,一上台就坦言自己在常州“声名狼藉”,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他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和遗址,常常和政府领导意见产生分歧,和多少知名房产商分庭抗礼。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常州的前后北岸,常州的青果巷我们现在估计都看不到了。他的足迹走遍祖国大地,他东奔西走、据理力争,只为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和申遗,他倾注了大半辈子的青春和热血。他决心一直在保护、守望、传承文化遗产之路上,只要还有一口气,即便失败、倒下,他也会爬起,哪怕是一条生命的不归之路,他也会无怨无悔地走到底!他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丹青教授。他对常州前后北岸及青果巷历史古迹的保存,感谢不畏强权,不畏艰险做出了杰出贡献!感谢为常州的后人留下了我们老祖宗的宝贵遗产!向您敬礼!

非常巧合的是,与我们同桌的一对夫妻是丹青教授的朋友,她告诉我们:丹青教授不仅是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还是中国著名文物学家、散文家,著名文物学家罗哲文关门弟子、中国国家文物局终身顾问谢辰生唯一弟子。

登录申遗网,可以读到很多丹青教授亲笔撰写的文章,虽然文章内容大都跟文化遗产以及申遗工作有关,但文笔极美,常常会大段大段描写自然风光,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有即可飞过去欣赏的冲动。文章中会写到很多文化遗产的内容,像丽江的古城、新疆的胡杨林、鹿邑的老子文化申遗、大运河与故宫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他的文章中也有介绍著名人物的,如“世间再无梁思成,所幸还有谢辰生”;如“书香墨韵的知名画家邹昌霖”,如“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记吉普寨爱国华人曹云德先生二三事”……

可能是我对自然风貌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能是我对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情感,总之我对丹青教授的文章着了迷,一个寒假有空就读。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摘抄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我阅读的摘抄,与君共赏。

——摘自丽江未来发展说

纳西族先民自古至今非常尊重天地,当纳西族先民捧起祭水碗而行祭天大礼时,那“天”应该是极高远的,其渺然、无以攀登;其威严,无以随合;其默然,无以言通;惟有长跪,以显虔诚;惟有长歌以求神通;惟有牺牲,以期赐报。面对苍苍青天,融融暖日,惠惠和风,漫漫轻云。这个不屈的民族在滇西高原上站立起来,这其中我们至今都无法知道历经了多少沧桑与苦难?

--摘自《美与寂静 浑然天成--读邹昌霖》

板桥的写兰、画竹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感悟,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份沉甸甸的乡情,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眷恋,一份永不退色的回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姿态。大地是母亲,是人类生存的一切根基;大地承载着一切生灵,他一生只写兰、竹、石!那是他最无私的跪拜大地,匍匐在大地的怀抱,聆听母亲的声音,那是一种何等深沉的的孝心。

——摘自《美与寂静 浑然天成--读邹昌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从而产生那个时代的主流审美观。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这虽然并非一个新的命题,但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又能够领悟了几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必须要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必须要贯穿中华文化的血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前行,活着就应该不断的赶路,当你抬首仰望星空时,你就会在追思前贤时更理智地了解自己的距离。这种追思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目前的科学都无法解释,它让你产生信念,产生敬畏;当我们行走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也许会唤醒一种记忆,对童年、对历史、对传统、对故事、对神话、于是就会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这里和那里、远方和仰望、攀爬和徜徉,山之巅水之湄,时空交错,时光相叠,你会发现人类也仅仅就是一个符号。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此生总要有一次登上山顶的经历,当你从山峰上俯瞰大地,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

——摘自《忆考古张忠培先生》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精神源远流长,需要我们用新的人生去传承光大,去身体力行。这其中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也是我们今天仍要秉持的道德操守。

我这一生喜欢白昼与光明,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是我一生的梦想,但是,我也同样喜欢这窗外静静的黑夜,这夜色像母亲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我不安的灵魂和情感。

光明中,我仰慕先生及众多专家前辈,一腔书生报国的浩然之气!而黑夜里,我不仅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赤裸祼的我自己。我可以不慌不忙地在夜色中诅咒岁月的无情,舔舐伤口上的血迹,溶化心灵的冰霜,只有在这种时段和特定的环境里,我的笔墨方能深情款款、豪气激荡地写出许多发自内心的真实!

愿这篇小文如一朵洁白的玫瑰,献给我心中永远怀念的亲人——张忠培先生!

——摘自《沉痛悼念郑孝燮老》

文字写到这里,眼含热泪,凝神眺望窗外的风景,那深冬中几近透明的苍穹仿佛与现实总是隔着一层厚玻璃。时光荏苒,流年飞逝。而岁月虽掩盖了太多牵强的微笑,却掩盖不了秋冬落叶留下思念的痕迹。我真的写不下去了,只能沿着落叶的瘢痕,把一缕思念寄予稿笺尽情再吐出那些曾经经历的往事:流年是一场戏吗?不然,怎么走过之后,总会留下那么多记忆呢?是戏,但又不是戏。说是戏,是因为在那里有着髙潮迭出的鲜活生命,有着一幕幕绝美的风景,让我们时时回望,时时惦念。说不是戏,是因为在那里只能有一个主角,那就是我们自己。那里的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演绎,去品味,去斟酌。它们只能沉淀在我们的心底,这也是生命中最耀眼的冰封一角。这一角让我们觉得昨天比今天美好,其实这不难理解,失去的往往都是最美好的东西,这些失去的画面往往在不经意间唤醒心底深处的记忆,让你泪流满面,让你刻骨铭心。它将激励人继续奋斗、有助人生下一轮的作为。

——摘自《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远方总有风景,世间总有希望,只要自己不轻易放弃,不被窘境所羁绊,人生总是有希望的。最终他走出了贫困艰难的绝境,迈向未来。他出彩了!成功了!

在灵与肉的搏斗中,高尚战胜低级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的过程。当苦难把他逼进生活最低层的人生夹缝中时,随着命运的安排他学会了在悟与不悟之间选择,而不是被选择。靠智慧,静着心,看清自己躲藏的角落,不怕琐碎,有条不紊整理一片片生活中的残叶,一寸寸编织自己事业的锦绣前程!这个过程是变化无常的,沉沦永恒,唯有一步步留下自己坚定的脚印,方可获得成功。

在这条道上行走各色人等千奇百怪,什么人没有?追求浮华,只会让心灵浮躁。唯有回归平常,方能从从容容听到脚下年轮旋转的声响。

昨夜的一场春雪,把美丽的姑苏古城装点得让人感动,我家庭院里腊梅快谢了,白梅、红梅、春兰、迎春花又开了,这真是个值得出好文章的时刻,再过会儿就是迎接财神到来的大年初五。

爱出,一个“出”字,就是要懂得付出;福往,一个“往”字,就是要学会给予。付出,是这个世界和谐的韵脚;给予是这个世界美丽的底色。诚然,人生固然应“志当存高远”,如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时时处处善积“小善”,亦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爱国、爱民抱负,铸就辉煌人生,这当是最好的选择。馨香终会归来报答馨香,有了这和谐的韵脚,爱返,只能是爱出的必然结果;芬芳终究归来感恩芬芳,有了这些美丽的底色,福来,只会是福往的最终归宿。人生在世如果能给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大事业、立一番大功德,或操戈披甲激战沙场,或文韬武略济世经邦,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当然令人敬仰和羡慕。然而对吾等大多数身居平凡岗位的平头百姓来说,大功德、大事业往往是一世无缘、可望不可及的。但作为平常人,我认为还是应当从一点一滴的“善积”做起。

云德先生的人生之路告诉我一个道理,“爱出者,才能爱返;福往者,方能福来。”绝大多数时候,你所付出的爱不一定能马上报答你,那是命运有意让时间来检验你的心灵,最终让你无意间得到惊喜。更多的时候,福会变换另外一种方式突然降临,让你感受它的博大与丰盈。记得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豁达、开阔的心胸使每一个人最终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热忱、爱心和美丽,没有半点虚伪和欺诈,时时处处抑恶扬善,脚踏实地、平淡做人,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厌其“繁”;对同事满腔热忱、乐善好施、不求报答;对祖国尽忠尽爱尽德、一片赤诚,这是怎样的辉煌、壮丽的人生?

一位西方的哲人说过: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要从她所属的那个优秀民族的感情中获得养料,它是自身伟大的继承者。一个民族应该有辉煌的记忆,它可以照亮和升华现实生活。但是,对民族的品质影响更大的还是她经受过的痛苦和灾难。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多难兴邦”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传承,都会成为历史的一个截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藏着一颗童心,而且这份童心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显得强烈。

我还聆听了好几个有关丹青教授的直播视频。他在“中国网,聚焦”栏目中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表达出的爱国热情和忧虑之心是那么让人感动。虽然我做不到丹青教授这样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也希望在他的精神指引下做一些平凡的小事以表爱国之心。

责任编辑:王业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