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将至,苏州北桥中心商贸街区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暖心氛围。9月26日,在党建引领下,中心商贸街区党支部联合共建单位产城运营党支部、寺泾社区党总支,以“团圆”为情感纽带,将基层治理的温度具象化为两场精准服务,将治理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服务行动,为“新动力”品牌注入了蓬勃动力。
月满骑聚:异乡人的团圆宴
避开了骑手配送高峰,“月满相伴・骑聚街区”中秋茶话会温情开启。20余位来自饿了么、美团的骑手围坐一堂。共建单位精心准备的暖“新”礼品,为这些异乡打拼的骑手打造了一场充满乡音与关怀的团圆宴。
一句乡音破冰,陌生骑手变“老乡”。
“中秋老乡聚一聚,吃点茶点聊聊天!”开场话语瞬间拉近彼此距离。骑手们按“安徽”“河南”“四川”等不同籍贯围坐,乡音成了最自然的“社交纽带”。你说“老家中秋要吃芝麻糖饼”,我说“四川中秋得煮甜汤圆”,分享家乡习俗的同时,大家还跟着街区工作人员学起苏州话版“中秋快乐”。软糯方言中,跑单的疲惫渐渐消散,陌生骑手转眼变成“同乡老友”。
一次问计问需,骑手声音“有回响”。
热闹过后,街区工作人员主动引导道:“大家跑单、生活中遇到任何不便,无论是琐碎小事还是宝贵建议,尽管提出来,也可以写在‘乡音留言板’上!”骑手们纷纷敞开心扉,从“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过于狭窄”到“跑单时缺乏便捷的取水点”,从口头吐槽到书面建议,每一条需求都被街区记录员即时回应、认真记录。“原来我们的声音真的能被听见、被重视!”骑手们的语气中,流露出被关怀的踏实感。
一套“装备”赋能,送餐员变“巡街员”。
最受期待的环节是街区现场征聘“红骑巡街员”——邀请骑手在送餐途中留意街区安全隐患、环境秩序问题,并通过积分机制激励参与。聘用仪式上,骑手们接过专属马甲与“巡街工具包”,内含便携手电筒、工具盒、民情记录本、医疗急救包等,正式从“路过街区的送餐员”变身“参与治理的一份子”。
商居共融:邻里间的亲情圈
与此同时,“商居联动・共享幸福圈”集市在西棠花园小区及周边热闹上演。中心商贸街区联合寺泾社区,邀请核心商户、爱心商户参与,综安办等部门全程协作,用一场“接地气”的集市让居民与商户感受“邻里一家亲”的温暖。
商户“亮招”,购物里藏着“熟络的暖”。
集市一开,“商户售卖区”率先热闹起来。街区核心商户摆起各色商品,为居民详细介绍商铺与中秋优惠,街区工作人员主动协助维护秩序、引导居民选购。“平时没注意这家店,今天一看优惠实在,还能和老板聊两句,特别亲切!”居民李阿姨手里拎着刚买的商品笑着说。对商户而言,这不仅是“卖货”,更是拉近与居民距离的好机会:“现在和居民熟了,以后路过说不定就会进来看看,这就是‘熟客’的开始!”
便民服务,小事里装着“贴心的甜”。
“便民服务区”里,爱心商户小朱老板的配钥匙机器转个不停,居民拿着钥匙排队,片刻就能拿到新配的钥匙;梅珍裁缝铺的缝纫机嗡嗡作响,居民带来要修改的衣物,沈阿姨现场标记、裁剪,简单修改的衣物当场就能取件。“以前改衣服要跑好几条街,现在楼下就能弄,太方便了!”居民王阿姨的称赞,道出了便民服务的意义——把“麻烦事”变成“省心活”,让团圆的幸福感更浓。
健康安全“双守护”,关怀里透着“安心的暖”。
“健康义诊区”人气满满,牙喜乐口腔的医生为居民做龋齿筛查、提供口腔清洁建议,还发放“口腔护理指南”;退休医生忙着给居民量血压、听心肺,针对常见健康问题耐心讲解饮食与用药建议。另一边的“消防宣传区”,消委会工作人员开展“消防知识小问答”,居民们踊跃抢答,答对的小礼品虽轻,却把“安全第一”的意识悄悄刻进心里,让团圆多了一份安心。
一场茶话会,以“新”为钥——聚焦新业态人群、优化阵地服务,让骑手在异乡找到“家的归属感”;
一场便民集市,以“动”为桥——推动商居联动、构建共享幸福圈,让居民商户收获“邻里的亲切感”;
一场“红骑巡街员”聘用仪式,化“力”为锚——锚定多元治理方向,让骑手扎根街区、参与治理为街区注入鲜活治理力量。
下一步,中心商贸街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擦亮“新动力”品牌,探索更多联动新业态、服务商居的新路径,让每一场活动都有深度,每一份关怀都有温度,将中心商贸街区建设成为一个更具活力、更赋幸福感的温馨港湾。(相北宣)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