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阆中古城,提起87岁的王素清老人,无人不晓。这位满头银发的乡村老妪,用她布满老茧与皱纹的双手,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传奇——当年她利用年轻时候磨豆腐的方法,学会了咖啡制作,并为游客提供手磨咖啡,不仅让五龙村飘出了咖啡香,更磨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这次我和世颜兄弟自驾出游来到四川省阆中古城,休息了两天,今天一早老朋友谢沙同志,就邀请我到天宫镇的五龙村,做梦也没想到我所居住的老民居就是素清奶奶的家,这座以老人名字命名的普通农舍,竟是阆中乡村旅游的起点。
2017年,五龙乡村旅游从这里起步,2018年五龙村正式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2019年被授予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以3分47秒全面报道了五龙村的小康生活,猪圈里的民宿和“素清咖啡”火爆网络,蒸笼宴从这里走向大食堂,素清奶奶的手磨咖啡成了网红品牌,素清民宿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如今,这座不大的农家小院里,2个单间、1个套间、一个会议室,院前有休闲平台可供休息。住在这里亲口品尝到素清、云桢奶奶亲手研磨的咖啡,时光仿佛在咖啡的醇香中倒流。目前“素清咖啡”早已经成为阆中乡村旅游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我与五龙村是有缘的,2021年8月份我在阆中古城考察工作期间,被朋友从古城内的道台第客栈转送至此,20多天和民宿里的阿姨及众多的工作人员结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关系。因此,这次再来阆中古城,工作一忙完,还是被朋友接到五龙村小住几日,真的是做梦都没有这么巧的事,我这次选定的民宿竟然就是王素清奶奶的家。上午王奶奶在院里闲逛时和我聊了一会儿,她浓重的乡音,我连一句也没有听懂她讲的什么。后来还是在院门口的民宿介绍牌子上读完介绍这才真正读懂了这位乡村匠人的故事。
中午的饭菜既简单又美味,它的食材几乎全部来自于房前屋后自种的新鲜蔬菜,每一道摆在桌上,都散发着家乡的味道。五龙村的农家院落,表面一看,与川北别的农家院子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从建筑框架的结构来看都是穿斗房,小青瓦,白墙坡屋顶,本格花窗。这些尺子拐,撮箕口的院落,过去能够看到一些散放喂养的鸡鸭,不过现在看不见了。一条非常听话名叫“小花”的狗乖巧可爱地和我们分享着彼此的快乐。我们刚住下,收拾房间的两个阿姨忙着爬上阁楼的高处,用长竹竿上绑了一个小布兜,把一只老鼠般大小的小猫捉了下来。这小东西太瘦小了,不找出来人工喂养,怕要不了几天就饿死了。这样鲜活的生活场景,比任何精致的景观都更打动人心。
五龙村与阆中著名的天宫院景区毗邻,这里位于阆中古城的西南部,如果非要讲是山区,我看它也只能算丘陵地带,有山并不高,唯有登上观稼山山顶复建的观星阁,方才能感受到“山”的意境。传说袁天罡曾于此夜观天象。记得当年我在此,经常一个人深夜走过去,抬头仰望星空,那天幕幽蓝得清澈一片,如果是白天,你会发现周围群山在飘浮的薄纱般云气里,连绵起伏如卧龙蜿蜒,绿色植物里层叠着星星点点的五龙民居,潺潺流过的石龙河就是此地的母亲河。那时候我的好友阆中市政协副主席王萌兄弟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加上阆中文化界人士请人带来的各种研究资料、书籍,让我乐在其中,每天除了静心阅读这些文献。也同时了解了脚下这块土地的文化传承与地域风貌。写出了数篇自我感觉不错的好文章。我所居住的观稼山干龙又分支上五龙、下五龙,各呈神奇景象。上五龙由横林子、长梁子、窝坟嘴、冷潭嘴、后头嘴组成,围合在沙拐子形成一朵旱莲花,古人曾修有一土地庙为证:下五龙由一条伏龙寨子崖分生出圆山子、寨子嘴、瓦椽寺、送神包、滑路嘴五条小龙,也合围成一朵旱莲,成“五龙争莲”的自然祥端奇观。
这里从距离上来看离阆中古城也只有20多公里,新农村建设项目让乡乡村村均通水泥地,交通十分便捷。五龙村是近年来阆中市新开发打造出来的“特色旅游小山村”,而它的存在,已经旗帜鲜明地见证了中国乡村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不可或缺的发展趋势。五龙度假旅游村的理念模式正适合当下城市人群的口味与需求。从贫困山村到央视《乡约》的取景地,这里的蜕变印证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傍晚时分,和老朋友谢沙同志闲聊,这位基层的普通党员谈起这些年的坚守,眼中闪烁着质朴的光芒。她告诉我:这些年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绩,但见证了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幸福,便是最大的满足。她和身边的阿姨、姐妹们相处融洽,更多地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这些昔日的农家妇女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是真实的,这些变化从她们的谈吐中笑容里就能感受得到。拿王素清奶奶来说,过去她就是个地道的贫困户,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彻底翻身,精神与灵魂深处的突破,也让她完全变了一个人,今天已经87岁的老人,每天闲不下来,捡柴、种菜、清扫院落,忙碌得不得了,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她越活越精彩。
其实说真的,我对五龙村乡村建设的理解,当初都是从老朋友原阆中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宋海泉同志那里学来的。宋先生当初的构想与践行,已经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激情澎湃的阳光事业,应该有后来者坚定不移地守护它、呵护它,并将它发扬光大!正如当地至今流传的一首民谣:“龙头桥,龙尾堰,五龙纷争一旱莲,瑞莲照五龙,五龙镇三滩,待到金莲绽放时,五龙游天渊。”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越来越被广泛关注,金莲绽放的芬芳已经和满山遍野的各类野菊、丛林、庄稼、农舍、小溪融为一体!农家的生活充满阳光,永远充满阳光!(丹青)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