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积极践行“非遗进校园”理念,深化“融城思政”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5月30日下午,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曲艺戏剧类非遗联合体联合举办“剑指何方——探索非遗文化与思政美学的融合发展”非遗思享会主题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倪乐贤,龙泉正武堂馆长周正武,人民兵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梁绍宁、副秘书长佟琦,苏州拓谷设计院院长李锦欣,城市更新与古城保护专家、苏州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曾飞鸣,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州国家安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芝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解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宏刚,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杨晶,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了活动。活动由苏州城市学院未来城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苏州曲艺戏剧类非遗联合体课题组成员陈俊主持。
活动伊始,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传承人周正武以“中国刀剑的历史与技艺”为主题展开讲解。他详细介绍了刀剑的起源、各时代刀剑特点、传统锻造技艺,重点讲述了龙泉宝剑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通过实物展示和生动讲解,周正武特别阐释了中国铁剑制造工艺的精髓、复原古剑的历史价值以及吴越两地的文化渊源。
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展开深入交流。倪乐贤着重介绍了苏州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特别是昆曲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梁绍宁围绕如何发扬中华剑文化、推动其走向世界发表了见解。田芝健提出挖掘宝剑文化对于丰富城市文化资源、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将铸剑工艺、宝剑文化、尚武贵和精神深度融入“融城思政”体系,促进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提质增效。李宏刚认为中华宝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有灵魂”的艺术瑰宝。曾飞鸣从建筑文史角度,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和活化苏州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并分享了吴越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
圆桌会议后,现场学生与周正武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学生们围绕宝剑文化、锻造技艺等踊跃提问,周正武逐一解答。现场展示的精美宝剑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观看,大家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
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周正武先生为实践导师。本次活动是苏州城市学院在深化校企联动、推动非遗传承融入思政教育、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