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之际,“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成为热议话题。苏州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以一场为期两周的“外卖员”体验,写下4000字“配送日记”,将政策设计从“云端”拉回“泥土”,为全国破解新就业群体服务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这场行动不仅是一次干部作风的革新,更折射出新时代治理现代化亟需的“共情力”与“解题力”。
沉浸式调研:打破“政策悬浮”的破冰之举
张亥秋的“外卖日记”中,外卖骑手“高峰期上厕所需掐表”“老小区单元门难寻”“暖蜂驿站形同虚设”等细节,直击行业痛点。这些真实记录源于苏州2025年1月启动的“换位跑一次”行动——7名机关干部脱产两周,全流程体验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工作,以“脚沾泥土”的方式获取一线声音。
与传统的座谈会不同,沉浸式调研通过角色转换,打破了管理者与被服务对象的信息壁垒。例如,张亥秋发现骑手宁愿在商圈饭店门口休息也不愿绕路去设施齐全的“暖蜂驿站”,原因在于驿站选址与配送路线错位,实用性不足。这种“纸上设计”与“实际需求”的错位,正是政策悬浮的典型症结。
问题导向:从“大而全”到“小而实”的治理转型
张亥秋的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整改行动:
1. 优化驿站布局:将“暖蜂驿站”迁移至临街商圈,增设地图标注功能,提升可见性与便利性;
2. 完善基础设施:增设电动车换电柜、吹风机等细节服务,解决骑手雨天手机淋湿、续航焦虑等实际问题;
3. 职业赋能:计划开设互联网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帮助骑手提升技能与职业认同;
4. 权益保障:推动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等政策信息直达新就业群体,破解医保跨省结算难等痛点。
这些举措体现了治理思路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例如,此前政府虽投入大量资源建设驿站,却因选址不当沦为“摆设”;而通过一线体验发现的“吹风机需求”,看似微小,却能解决骑手雨天工作的燃眉之急。这种“小切口”改革,正是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
全国视野:新就业群体治理的“苏州经验”与深层启示
当前,我国新就业群体规模达8400万人,其权益保障与职业发展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张亥秋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三重启示:
1. 治理逻辑之变:从“管理”到“共治”。苏州探索的“骑手观察员”制度、政策出台前受益群体反馈机制等,将新就业群体纳入治理主体,推动“共情”向“共治”转化。这种模式可推广至网约车司机、家政工等领域,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生态。
2. 政策落地之困:技术赋能与制度韧性 。张亥秋发现,政府驿站因未接入地图软件导致使用率低,而平台生态(如滴滴车主App)已集成充电、用餐等功能。这提示政府需借助数字化工具,将服务嵌入新就业群体的日常场景,而非依赖传统宣传渠道。此外,针对平台算法压榨、社保覆盖不全等问题,需强化立法与监管,平衡效率与公平。
3. 干部能力之需:沉浸式调研常态化。“换位跑一次”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重塑干部的服务意识。若将此类体验延伸至政务大厅办事、盲道通行测试等领域,可系统性优化公共服务。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呼吁“建立干部一线调研考核机制”,正是对这一路径的呼应。
长效机制:避免“体验热”后的“问题回潮”
“作秀”与“实干”的分水岭,在于能否以问题解决为终点。苏州的探索仍面临挑战:
可持续性:暖蜂驿站的运维成本、职业培训的落地效果需长期跟踪;
利益协调:如“小哥码”试点中,骑手与小区业主的权益冲突需制度性调和;
政策联动:地方经验需上升为全国性规范,例如推动外卖骑手社保全覆盖、完善职业伤害保险等。
为此,需构建“体验-整改-反馈-迭代”的闭环机制,并将新就业群体满意度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确保“沉浸式调研”不止于个案,而是成为治理现代化的标准动作。
让“脚沾泥土”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底色。张亥秋们的实践,是新时期干部作风转型的缩影,更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国两会后,随着“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法”等议题加速推进,各地亟需以“脚下沾泥”的务实姿态,将政策温度转化为劳动者的获得感。正如张亥秋在日记中所写:“只有真正换位思考,才能让政策既符合各方利益,又温暖人心。” (张德兵 )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