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刘寒英)何为城市气质?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与内涵,这就是城市气质。
具体来说,城市气质是城与人的结晶,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品味内涵、风格气度、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从战略高度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质量和后劲,是一座城与一城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精髓。
评价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能仅仅关注GDP、高楼大厦、城市交通等外在的东西,更要关注与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探寻其独特的城市气质,因为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不同于别的城市的性格特征,成为指引和激励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灵魂。
那么,苏州有着怎样的城市气质?在时代的变迁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应当如何发掘、保护、传承和塑造新的城市气质,以汪长根为组长,蒋忠友、朱海涌、陶淳等组成课题组对此作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每一座城市就如同一个生命体
城市气质是城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刘寒英:城市气质摸不着、抓不住,但很多人又对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气质颇为认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城市气质这个概念?
汪长根: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育程度、发展程度、文明程度,则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品牌、形象与影响力的显著标志。城市的人文气质是城市的辨识度,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标签。
每一座城市就如同一个生命体,在外在形象上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这一个性表达的本质内涵则集中地反映了市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这就由内而外地构成了每一座城市的不同气质。
与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气质一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她是这座城市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并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客观上向外界宣示,构成了人们主观上对这座城市的评价和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气质就是城市价值观的独特体现。
刘寒英:城市气质是一座城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气质一样,独特而非凡。城市气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汪长根:城市的人文气质蕴含和记录着城市的人文发展史,绝非天然生成,也非一蹴而就,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被天时、地利、人和合力塑造而成。
城市气质是城市的辨识度,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标签。它和地域区位、历史传承、文化符号、产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常用新兴城市、历史古城、海滨城市、园林城市等来作为标签介绍一座城市,这些可以被瞬间想象的具象就是城市气质的最表层的呈现。
城市气质是城市的软实力
可以投射出一个城市的素质和气质
刘寒英: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城市文化,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让人感觉舒适的、高颜值的城市,必然有格调、有气质。城市气质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汪长根:城市气质可视、可闻、可尝、可感,它的表现方式,从外在看,大致分成以下四类:一是城市空间布局。因地域特色、文明发展、历史沿革等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肌理特征,并通过借景、区域、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等有机联系、整体协调来具体展现,由此外化呈现为人们对城市的第一眼印象。比如苏州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双棋盘城市格局,就是通过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风貌展示了城市气质的独特性。
二是城市历史建筑。城市建筑,特别是历史文化建筑记载了一座城市无法抹去的遭遇和变迁,表现为一种凝重的形体语言和历史记忆,是最能凸显城市身份气质的标识,也是城市内在气质和历史文脉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达。苏州的园林和民居,这些伫立在城市街头的历史文化建筑,用形式多样的建筑语言向人们诉说着时光的变迁,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
三是城市文化场景。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个性和特色,其核心就在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典型性,是城市的个性标签。文化场景的构建和文化内容的导入是让独特城市气质绵延生长的沃土,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商业中心、博物馆、公园的数量及其所展示的综合功能,常常集中展示着城市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特征。
四是城市环境细节。一座格调高雅有气质的城市,必定是一座高颜值的城市,也是一座让市民产生舒适感、便捷感、安全感的城市,它需要诸多细节环境的维系,比如洁净的街头巷口、得体的户外广告、便捷的交通出行、高效的办事氛围等。这些细微之处,均可投射出一个城市的素质和气质。
刘寒英:除了这些外在的“硬件”,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对城市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吧?
汪长根:人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气质说到底是人的气质的彰显,城市气质更多表现为城市中人的气质的汇聚,表现为城市的软特征。
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其受教育程度、价值取向、职业情怀、精神状态、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个性特质,乃至表达方式、行为方式等,都会决定或影响城市和自身的发展模式,从而构成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人的气质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与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等有天然的联系。所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发掘、保护、塑造城市气质,让属于这座城市的本质特征保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源和高品质产业,推动城市沿着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良性运行。
刘寒英:生活在一座城市时间久了,很多人对所处的城市便会产生归属感,这是否就是城市的吸引力?城市气质与城市吸引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对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汪长根:城市气质是内化在每个城市与人心目中的归属感、认同感,所谓家乡情结、故土难忘,便是如此。归属感,是对城市独特价值、生活方式、文化气质的体悟,也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
城市气质也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定义走向怎么样的未来和如何走向未来的“通行证”。城市气质,既在历史实践中铸成,更是推动一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苏州为何充满充沛张力和旺盛生命力
千年水城刚柔相济、保持精致的气质亘古未变
刘寒英:城市气质与哪些因素有关?苏州的城市气质如何精炼地表达出来?
汪长根:和历史、地理、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关。比如苏州自古以来被称为“东方水城”,全市水域面积占42.2%,北依长江,西抱太湖,市域内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淀山湖等河港交错、湖荡密布,还有90公里长的运河穿城而过,整座城市由内而外浸润着一种“水”的神韵和气质:刚柔相济、坚韧不拔、包容大气、精致典雅。既有精细的一面,又有大气的一面,既有温润的一面,又有强悍的一面。与时俱进,创新开放。
刘寒英:就像有学者说的,一个城市能把刚与柔、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西方与中国,这些看似冲突的东西,完美而奇特地结合起来,西方在这里展开逻辑,中国在这里保持精致。这就是苏州。
汪长根:是的。苏州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她既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建城史、饱经沧桑的城市,又是通过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的新兴活力城市;既是风雅时尚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中国版图中耀眼的、举足轻重的经济重镇;既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城市,又是千年文脉世代相传、亘古不变的城市。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不变”与“变”的轮回中,苏州渗透其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
刘寒英:苏州是文化的发祥地,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始终如人一样:生命之树常青。这种城市气质是在怎样形成的?
汪长根: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历经数千年时光的扬弃更新、交融和合,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充满着充沛的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成为苏州城市气质的根源和底色。
从泰伯奔吴引入中原文化与吴文化碰撞交融,到伍子胥筑城1100年后成为运河沿线“四大都会”之一,再到唐朝成为经济重镇,北宋开启崇文重教之风,明清成为全国最大最繁华的贸易集散中心之一。整个封建时代,苏州都是引领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头羊。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苏州始终紧跟时代脉络,是潮头浪尖的弄潮儿。如今的苏州,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大市,被戏称为“最强地级市”。2023年,苏州GDP总量全国排名第六,是全球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工业重镇,常年稳居“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前十强。从前的“小苏州”也早已成为“新一线”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苏州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2023年末,苏州常住人口为1295.80万人,规模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其中外来人口838.61万,占总人口的51.89%,是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刘寒英:从小桥流水到国际化都市,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否会意味着苏州城市气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汪长根:苏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其城市气质的基本面、主体性没有变:城市规模大了,但古城格局未变;人口数量多了,但市民心性未变;文化开放程度高了,但城市风骨未变。
这里有千年未变的风貌场景。古城、老街、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粉墙黛瓦,一眼黑白灰的苏式素雅,风采依旧、熠熠生辉。
这里有千年未变的文化生态和价值取向。苏州人的性格依然是内敛而不张扬,依然崇文重教、雅俗共赏、诚实知足、聪慧精明、温良恭俭让。
这里有千年未变的生活生产理念。苏州人讲究精致、雅致、别致。苏州传统的园林、古桥、盆景、美食、刺绣、雕刻、书法、绘画、戏剧等都以精巧著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继承了精益求精的苏州文化精神,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当代苏州文化精神的自觉行为。
总之,苏州这座城市,既尊重传统、敬畏历史,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千年、历百代,在变化中既坚持本源又融汇新生,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
苏州具备了特大城市的框架和底气
要更好地展示新时代城市气质和发展自信
刘寒英: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苏州城市气质发展是否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汪长根:是的。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城市相比,苏州的城市气质还不够鲜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新课题、新挑战。
主要表现为四大关系。一是“大”和“小”。从经济总量、人口总量看,苏州无疑已经具备了特大城市的框架和底气;从城市能级、管理机制看,苏州只有中等城市的底板,被人称为“螺蛳壳里做道场”;从文化传承、人的心态看,苏州人尤其苏州本土居民又从来喜好低调,在与上海的关系定位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讲“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这种尴尬,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对自身发展的一些迷茫和无所适从。
二是“城”和“乡”。虽然苏州早在2013年,城乡居民就实现了低保、养老、医疗“三大并轨”,收入差距则常年保持在2:1以内,是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并不能一蹴而就,农民“洗脚上楼”向市民转变也非一日之功,生活理念、思维方式、起居习惯还长期停留在过去,农民气质真正蜕变为大城市民气质有待时日。
三是“新市民”和“原住民”。苏州近年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当然其中不乏行业领军人物、科研人员等高端人才,但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弱势群体也不少,这部分人流动性极大,有相当多的人群对苏州这座城市还没有真正的归属感,且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也有一个过程。
四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苏州人生活讲究精致、注重内敛,但往往善良中有些狭隘、谦虚中有点清高、包容中缺乏自信、雅致中带点浮躁、知足常乐中往往附带着小富即安,这种文化传承多少带有农耕文明的色彩,与现代城市文明所崇尚追求的创新、高效、活力存在一定冲突,传统文化有待在保护、传承、扬弃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创新和与时俱进,现代文明也要更多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刘寒英:当前,苏州正在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奋力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这是否意味着塑造和提升苏州城市气质也需要开拓新思路、新作为?
汪长根:是的。新时代势必会提出新要求,我们也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努力构建开拓创新、务实低调、谦和从容,融为一体的城市气质。
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也是城市气质的最直观体现。
苏州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脉保持完整,完全有条件通过发掘传承、扬弃优化、塑造提升,更好地展示新时代城市气质,打响苏州城市品牌。
刘寒英:具体哪些方面需要创新提升?
汪长根:首先,要有更加务实的本色。苏州人向来“尚实干,不尚空谈”,这种精神在新时期尤其要继续大力弘扬。要把“讲实干、干实事、求实效”内化为一种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成为推动苏州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要有更加求新的灵魂。苏州改革开放几十年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秘诀就是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不断变革求新。我们要将这种求新精神更加发扬光大,不念过往,不惧未来,致力于形成鼓励创新、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真正让创新内化为苏州城市发展的气质,赋予其时代新内涵,为苏州发展提供永续动能。未来要努力使苏州成为全省、全国的创新“策源地”和“引领者”。
第三,要有更加开放的境界。新时代所呼唤的开放理念,就是要解放思想,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姿态,也要有对异质思维的包容,展现出自信豁达的态度、雍容大气的气魄、天下一家的胸怀。既要有“思想破冰”,也要有“行动突围”,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不夜郎自大,使开放成为苏州人的一种修养、一种底蕴,更成为一种境界。
第四,要有更加融合的追求。开放与包容并存,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是苏州人和苏州城市永恒的价值目标。在继承和发扬既有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要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博采众长、协调自然。
最后,要有更加从容的品质。把苏州城市血液中流淌的自信基因、骨子里渗透的从容风度充分展示出来,在干“精细活”中见“精气神”,充分展示新时代的发展自信。
刘寒英:实现这些提升目标,要从哪几方面着手?
汪长根:塑造苏州城市气质,既是城市发展哲学和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落实到苏州的具体实践,总的思路就是既基于当前,也着眼长远;既注重有形的,也把握无形的;既见人,也见物;既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作为重点区域,也兼顾中心城区及苏州大市。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当前实践的重点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苏州市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
第一,把握城市定位:苏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擦亮江南文化“金名片”,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促,提高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要从过去的“小苏州”跳出来,向“大苏州”迈进,站在整个长江三角洲、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学习、借鉴、分享各地乃至世界的成功实践与经验,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迈进,使命不凡,任重道远。
第二,优化城市功能:以建设城市有形载体为重点抓手,充分展示苏州城市的场景魅力。对需要保持城市原貌的区域,要最大程度进行修缮性保护。对需要新建和更新的区域,要不断创新城市设计手法。对需要调整优化的城市死角,要加快推进复原型整饬。
第三,凝聚城市精神:以提高城市人的素质为根本追求,充实丰富苏州城市的精神内核。对不同重点人群,有所侧重、分类把握。以市民群体展示最具亲和力、和谐温情的苏州。以企业家群体展示最具创新精神、用于开拓进取的苏州。以党员干部群体展示最有标杆性、体现引领性的苏州。以青年群体展示最具活力、更加自信的苏州。
第四,提升城市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夯实苏州城市的发展基础。当前,苏州正处于加快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关键是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手工艺之都再造同步推进,成为引领未来苏州城市发展的双引擎。一方面,把创新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推动产业发展向创新、智能、绿色、安全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致力于做大做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加强民间手工艺产业化路径的研究。促进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与高端纺织、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设计之都、文创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