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盈利的浪潮的袭来,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机构或个人利用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缺乏,进行商业活动,对儿童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因此,加强对“啃小”现象的监管与打击,提升公众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意识,构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专业人士对“啃小族”的看法以及实务中的相关工作经验,2024年8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暑期实践团队——短视频领域“啃小族”现象实践调研团有幸邀请到了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的纪主任进行相关的实践访谈,本次访谈由团队成员谈旻优主持。访谈内容围绕“网红儿童”的影响、“啃小族”问题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具有极大的实践借鉴经验和学术探讨价值。
访谈伊始,纪主任表示确实存在一部分网红儿童账号存在以盈利为目的的情况,但同时也存在着仅为记录成长、培养自信以及传播正能量和知识的网红儿童,因此对网红儿童不可一概而论。就“啃小族”的认定标准,纪主任做出了详尽的说明。首先,从儿童权益角度来看,需要从“啃小”行为是否侵扰儿童身心健康、自主意愿表达来判断;其次,从商业角度来看,应当以广告、商业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合规与否作为标准之一;第三,从内容创作与传播的角度来看,内容的价值观导向、原创性以及与儿童年龄的适配性都应加以考量。
对于预防“啃小”现象的工作,纪主任提出,父母在预防“啃小族”现象中承担着首要和关键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定会对儿童形成正面影响。在短视频拍摄中,父母也应当充分尊重儿童意愿,注意保护儿童隐私,平衡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其次,平台作为短视频传播的载体,也负有重要责任,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加强对账号的监管,并进行相关宣传活动,提高用户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意识。第三,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最后,公众需要深化儿童权益意识,在评论和互动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后,纪主任给出了对规制此类现象的建议。他建议平台进一步落实严格的账号封禁,加强监管。对于平台监管不力的情况,有关部门可以对平台采取罚款、责令整改、降低评级、限制业务拓展等专门手段。但封禁账号无法完全杜绝相关现象的出现,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追究违规者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此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消解“啃小”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相当重要。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身心治疗,抚平儿童创伤,发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这六大保护的力量,维护儿童权益,守护美好童年。(黄萌)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