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

零碳基层调研 秸秆变废为宝——南京林业大学“工厂智研科创行”实践团暑期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19 10:22:2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是青年历练的沃土,也是民生最一线的地方。青年人共鸣得了民生所思所想所感,锤炼后的双肩才能担当起更多的责任,真情实感地去奉献青春。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青年群体深入基层,今年暑假,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工厂智研科创行”实践团秉承“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梁希精神,从群众的眼睛中了解在“双碳”政策指导下,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等行业的发展现状,赴山东省聊城市高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基于前期问卷调查,定点走访实践山东聊城泓润石油化工产业园及中国中冶重点项目工地的实际运营,探索双碳政策下相关领域的科创之路。同时在山东省聊城市多社区、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等组织的配合下,本实践团队在江苏省、山东省多地开展相关青少年科技文化推广,播下坚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石油化工生产减负节能双碳同步落实

实践团一行深入工厂一线,聚焦三废排放管控和双碳政策落实。团队以香港港油石化集团为切入点,走访园区内多家企业调研实际生产情况,参观一系列绿色技术的应用。园区生产线基本实现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解放生产力,园区内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增强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践团走访调研产业园区

为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精准对接基层市场需求,实践团一行在走访香港港油生产厂房时征得厂方同意操作了部分设备,感受了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的结合在提高工作效率中的作用,如清洁装箱流水线、灌油机等。成员在工地及厂房的实践过程中,牢记安全准则,一切操作在有防护及技术人员陪同下进行。

实践团在探访过程中了解园区的运营模式和当地政策支持,并与企业负责人交流认识到当下发展问题。调研数据显示,现有技术调控对环境有所改善,但三废排放对居民生活仍有一定影响,86.89%的人群支持石油化工企业进一步减量碳排放,新技术亟待应用。

建筑行业材料调研 生物质材研究发展

团队成员走访中国中冶重点项目工地,结合成员专业特点了解新材料市场需求,调研不同建筑项目对建材的特殊需求,同时扩大对市场环境认知面。当前大多数建材及其生产过程中应用到的润滑、冷却化学品大多数为石油化工产物,负责人提到想要降低碳足迹就要从建材生产的每一步做起。

实践团向技术人员了解新材料市场

绿色低碳生产是当今石化领域企业,乃至各行各业生产建设发展的关键,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从原料上带来的污染很难解决。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提出针对性方案,并基于国家林业重点实验室,着手研究生物质原料替代方案。

实践团在校实验探索替代方案

科技助推零碳未来社区学校润心萌芽

“工厂智研科创行”实践团在探索生物质技术替代方案的同时,也希望将科技创新带来的生机进一步向大众展示,加深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团队成员先后在聊城市燕塔街道尚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泗阳实验初级中学、泗阳双语实验学校等地,以青少年学生群体为科普中心,深入浅出讲解物质材料、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并提到绿色技术对发展双赢局面的优势。

实践团在江苏、山东等多社区、学校进行科技文化推广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工厂智研科创行”实践团一行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企业工厂,站在群众和石化领域工作者等多个角度感受国家双碳政策带来的改变,认识到当前中小型企业无法解决原料污染这一痛点。在学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对石油化工企业污染提出一系列有效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秸秆木质素解聚生产生物质润滑剂的研究。

新时代下如晨曦冉升的新林人正待把国土绘成丹青,承接过梁希先生林业信念的薪火,让绿色低碳节俭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杨泓雨 杨婧)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