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75年前的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湖北湖口的千里江防线上,发起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天堑,胜利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深入了解渡江战役与淮海战役那壮阔史诗背后的深刻含义,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走解放路”党史学习社会实践小分队在炎炎夏日,踏上了一段追寻历史足迹的旅程。他们心怀敬畏,目的地是那片载满了英勇战士鲜血和坚强人民希望的土地。
合肥之行,回看历史领略红色精神
小分队第一站来到所在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当踏入场馆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纪念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画面,都生动地再现了渡江战役的激烈场景。那些英勇的战士们使用的武器、生活用品陈列于眼前,它们或许破旧,或许已难认清,但那上面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无不在诉说那段岁月的艰苦卓绝,让人们不禁肃然起敬。
总前委群雕巍然矗立,英勇领导者们的雕像,坚定眼神、威武姿态,生动还原了当年的英姿。这些雕像,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自古莲花就是圣洁与高尚的象征,馆旁的莲花池,在革命先烈们纯洁无私的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的渲染下,白粉相映,犹如英勇战士们坚定的信念,绽放着无尽的敬意。
《渡江颂》书画展,一幅幅作品传达着人们对渡江战役的敬仰与赞美,也再现了渡江战役的英勇场景和英雄形象,令人瞩目。
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仅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名城重镇,更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那些英勇战士的浴血奋战。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渡江战役纪念馆,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座精神高地。记录着历史,启示着未来。让我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发扬渡江战役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徐州之旅,园林之间寻觅红色记忆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不仅改写了中国的命运,也铸就了无数英雄的不朽传奇。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走解放之路,追忆峥嵘岁月”实践团,来到这片曾经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土地,走进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感受那段历史的震撼与温度。
青松翠柏盖山岳,碑林墨迹铭硕功
一进入园林,绿树成荫,每一处都透露出宁静与和谐,但在宁静之中,又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实践团拾级而上,见淮海战役纪念塔面向朝阳、巍然耸立,仿佛一位不屈的战士,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守望着这片他曾为之战斗过的土地。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这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的丰碑。成员们缓缓绕塔一周,瞻仰烈士名录,脸上是敬仰和庄重,每一声脚步都仿佛在低声向历史致敬,向那些无畏的英雄烈士表达深深的缅怀。
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巍然屹立于淮海烈士纪念塔园林的苍松翠柏之间,以其永恒的姿态,展现着艺术与历史的辉煌融合。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步至此,瞻仰这座不朽的艺术杰作。这座群雕由70块精选的花岗岩雕琢而成,展现了五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的风采。成员们从群雕中读出了他们身为总前委成员的威严和决断,及他们身为普通战士的坚韧和毅力。这座群雕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
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
在这片浸润着英雄血泪的土地上,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淮海战役纪念馆。踏入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成员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淮海战役的规模宏大、战场辽阔、战斗激烈以及人民支前规模空前的特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人民战争深厚伟力的生动写照。在纪念馆中,无数英雄的照片、遗物及档案陈列于此,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历史因铭记永恒,精神因传承不灭
园林内,游客如织,成员们穿梭其间,与游人进行交流与采访。一位意气风发的高考毕业生誓将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为社会的繁荣发展献力。同时,实践团邂逅了正在开展党员活动的宿迁工行银行卡业务部党支部。他们感慨万分,“淮海战役,体现我军内部的深厚团结,尤其是在中央层面,能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战略、广纳群言。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让我们对牺牲的同胞心怀崇高的敬意,更激励我们珍视胜利成果,砥砺前行。”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历史永远地过去了,却也永恒地存在着,它联结着过去和未来,在当代人的血脉中流淌。无法忘记的是血与火交织的滚烫日子,记忆中永存的是生与死碰撞的闪光瞬间。
在参观结束后,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方怡 何天亮 朱葛)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