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至今,有关部门发布多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其行为多为APP违规、强制频繁过度获取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等。为规范企业合规获取行为,治理个人信息使用乱象,我国出台多部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执法治理强力,持续开展对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的整治行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个人信息保护及监管研究团队关注到该现象,于暑假前往多地多部门实践调研,深入分析app收集个人信息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方法。
前期,团队通过文献检索、法律及政策梳理、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研究,撰写与制作问卷、访谈提纲等材料。同时,团队梳理了多个APP中的隐私政策,分析手机软件应用信息收集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随着《网络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大部分App运营者已经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并制定了隐私政策进行公开发布,但仍有少量的App未以单独成文的形式发布隐私政策,而是作为用户协议、用户说明等文件中的一部分存在,甚至无隐私政策。虽然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具有隐私政策,但是却可以看出App运营者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7月29日,团队前往镇江市一行政机关实践调研。在咨询和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向相关人员询问了有关软件侵犯隐私的相关案例以及处理流程。在防范隐私安全隐患的问题上,相关人员强调首先得通过正规渠道下载、更新软件,通过色彩、设计等来辨别正盗版软件等,当发现软件方获取不必要的权限时便应增强警惕心理,投资类、贷款类软件尤其需要警惕。
另外,面对软件侵权现象,首先当软件方非法披露用户的个人信息而对用户造成严重影响时,用户有权起诉并且应当起诉,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若发现软件有非法收集用户隐私的嫌疑,应当尽快注销账号、删除信息。
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发展,App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泛,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有关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如网信办对于app隐私条款审查,主要通过双随机式抽查部分app的隐私条款,滚轴式检查一遍后重点关注不合理的条款。发现其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不当后,便通知整改,若多次整改不到位,那么该app将被下架,而在此过程中,网信办会跟踪落实。
通过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经过对数据的大量收集,不仅深入了解了我国关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也对手机app个人信息泄露和保护的真实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目前基本保障制度、监管制度已经较为健全,未来团队会继续关注与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让个人、企业、有关行政机关合力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网。(张梓阳)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