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章砚寄来的长篇小说《浑江晚渡》,我很快被小说中波澜壮阔的语境所感染,尤其读到清末民初闯关东和东北长白山人生活状态时,我忽然想起了自己在东北的往事。《浑江晚渡》很多地方都飘荡着作者家族的影子,它从作者的高祖张溥中、曾祖张承、祖父石头和祖母杨三贞写起,重点叙述张承带领一家人一波三折从诸城的乡下到达青岛,再坐船到大连,死里逃生一路北上到达长白山脚下。故事主要从伪满洲国开始,围绕着长白山西南方向的白山(原浑江)、通化、长白、临江、八道江、三岔子等地域写起,在那个动荡年代,兵荒马乱,长白山周围到处是都绿林响马(胡子),他们不断地骚扰着村镇百姓,张承等人也裹挟其中。张承在偶遇会武功的师爷张树声之后,便帮助师爷组建大刀会,并献计献策和出力,自己也是几次绝处逢生。
我曾在长白山地区生活四五年时间,我第一次去临江是1987年的春天,是为了见素未谋面的女友。那时我绕道坐着绿皮火车从二道白河穿越着仍被残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才到达浑江,当时寒星闪烁,已经没有去临江的车了,便只好在浑江火车站旁的旅馆住下,次日一早接着坐火车赶赴临江。短短几十公里的山路,便穿过了十多个隧道,这段铁路是当年日伪时期修建的,它穿越在山林之间,显得阴森恐怖,行进过程中,我一直有随时被埋在隧道的幻觉,乃至多少年后,我的思绪和梦还经常在那一带山间徘徊。
章砚小说中写到的遥林、红土崖,写到了珍珠门,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它们座落在群山的怀抱之中,现在坐火车,仍能看到珍珠门壁立千仞间掩映的神秘石洞,给人无限遐想。
《浑江晚渡》的主人公张承来到浑江那会儿还没有铁路,当年的主要运力靠的是牛车和马车,他带着一大家子人千辛万苦才落脚到长白山下,从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张承受人之托,办忠人之事,他从山东出发时就想将手中的五根救命金条,准备拿出一半去报恩,但这五根金条一波三折,充满悬念。一次,在一伙土匪搜身过程中,差点被毁掉,土匪(胡子)声称,一旦发现不主动交出的财物就打断一条腿,“张承这才有了感觉,他开始痛恨这五根金条,正是它们,让他背井离乡,让他如此纠结,让他甚至无法堂堂正正,看来,钱财有的时候还真成了负担,”“开始搜身了,那些人从后往前搜,张承站在前一排,但他知道,他已经来不及了,他决定义无反顾地接受一条腿的断掉。为了这五根金条,他纠结到了最后,但他知道,他纠结的并不是金条,而是一种信义。在山东老家,信义是他的信条,来到东北长白山,信义仍然会是他不变的信条,与黄金无关,与断腿也无关……”
张承几次化险为夷,差点丢了性命,正是凭着信义和血性才站住了脚,他后来结识了美丽的女人宝珠,两个人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爱情故事。然而一切似乎应该按部就班进行时,张承却意外失踪了,张家的日子,多出的重担落在了儿媳杨三贞身上,她不得不挑起大梁。一家人继续在犬牙交错的社会缝隙中生存……杨三贞自身不娇气,她幸亏得益于公公张承的朋友闵三、闵凡新父子的帮衬,周旋在孙老烟儿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里,风里雨里穿梭,为了一家人生存,不得不与胡子交往,与官府周旋,还要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幸亏她有“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处事原则,才多次化险为夷,比如在关键时刻救出了散发革命传单的儿子。她的信念就是“为了这个家,咱们都得好好活着,咱们死不起”。
据章砚讲,他的奶奶就像杨三贞,杨三贞的身上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既要承担家里的事,也要承担家外的事,就是这个小脚女人,在关键时候拿起武器,展现出救助别人的侠肝义胆和快意恩仇,从而赢得了周围人对她的敬重。章砚的小说人物虽然都是平民百姓,但不是男耕女织,不是贩夫走卒和家长里短,他们挣扎在蛮荒之地,凭着自己的坚持,开辟着一条条血路。小说里的很多场景都是章砚长辈讲给他听的,所以,读他的小说,也像是我们自己长辈曾给我们讲述家世一样,如临亲境。伪满时期,除了城市生活不被胡子侵扰,偏远山区的百姓几乎没有多少太平日子可言。也许受鲁迅写作的影响,章砚的小说主人公皆是受苦受难的民众,他们盼望过上太平日子,过上没有被碾压的生活,所以他们始终在抗争。
长白山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从三千年前的肃慎人开始,就留下了无尽的传说。1989年,我第一次到达长白山天池主峰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感忽然撞满胸怀,独有的境界怅然辽阔,这里不仅有苍茫的原始森林,也有三江之源奔流不息的河流,它们用最纯净的眼神,昼夜与天地对话。
《浑江晚渡》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长白山江湖纷争的纯文学小说,作者选取历史的片段,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沧桑故事,既有鞭挞无序竞争下的邪恶、狡诈、阴险,也有借主人公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传统的仁义美德。通过张承和杨三贞的视角及认知,让读者去感受人间爱恨与疾苦。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凭借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信念,顽强地与苦难做挣扎,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在困苦面前的不屈不挠。作者通过一个家庭的延续故事彰显出一个民族的色彩和力量,正是通过一代代人的不屈抗争,才将烟火传递下来。章砚似乎在用泣血的笔调,唤醒了我们对过往历史懒惰的思考,纯熟的小说语言,既有在天寒地冻下对人的深刻描述,也有高山密林的诗意表达,它触碰了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不得不回头,看看小说的细节,是不是写出了你我共同的祖辈们的即将远去的伤痛和呐喊。
显然,章砚扎实的小说功力足以向读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足够向热爱长白山的人送上一份丰厚的精神大餐,至少我读完这部长篇,脑海里沉淀了一部再也搬不走的关东人的记忆和那些与命运抗争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马志刚)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