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初,由上海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全国28家文博考古机构携手推出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隆重开幕。而位于星耀中国展最显眼位置的,不是由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而是由一位95后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自费25万手工制作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和金杖。
近年来,一些年轻的博主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复原古代文物、重新演绎历史场景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并将更多的关注集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上。如同2023年9月份爆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短视频博主九月2024年在河南复刻打铁花表演……这些年轻的网红们通过他们的个人努力,使得古代文物与传统文化得到了更新的阐释和呈现,甚至一些复原作品也因其独特的创意和吸引人的表现形式而备受关注。这一现象意味着年轻一代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并引发了社会对文化传承和展示形式的重新思考和探讨。
“应该是先有青铜人像,再把黄金面板覆盖到青铜人像上进行捶打,直至完全贴合。每次落锤都要保证不能锤歪,尤其在薄的地方要小心翼翼不能锤破。”“鼻子上的褶皱一开始我无论如何消除不了,但是当我把脸上的纹路敲打出来之后,褶皱居然和纹路神奇地融合在一起,化解了。”“触摸不到原件是复原过程无法克服的痛点”博主才浅将复原的全过程,记录到了他的视频——《15天花20万元用500克黄金敲数万锤纯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
三星堆、博物馆和互联网博主的结合,是中华文明开放和发展的体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汪志斌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三星堆文化的形成过程,具有典型的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特征。在三星堆考古遗存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区域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所选择,有所提炼,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三星堆文化。汪志斌说,三星堆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具有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基本特征。而它汇入中华文明的过程,更为理解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选择性,它既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因素,实现了自身的繁荣与发展。
三星堆文化最终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开放的、发展的,它有一个形成过程,形成之后固定不变的。中华文明的多元汇聚和一体融合都处在演变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三星堆文化的形成及作为其后续巴蜀汇入中华文明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典型表现之一。“包容与选择”,这两个关键词恰好概括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也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特质。
传统手艺要活起来,玩起来,才能有当代生命力。就如同三星堆与95后博主的碰撞,而上海博物馆将作品展出在最显眼的位置,更是一种文化的包容与选择,不仅展现出了传统文物与时代的结合,更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
自学复原的展品被展出,公众得以重新审视古代文物的精髓与内涵,并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种突破传统的复原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野与感受,引导人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去认识、接纳不同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包容与选择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与示范。而博主复原文物,将传统手艺活起来,这使得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鲜活感。通过应用现代技术,他们将古代文物复原并赋予了新的生命,使得古代文化更加贴近当代社会,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这种新颖的复原方式为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当今社会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就如同博主才浅看到自己的手工作品与3000年前的原件“同框”展出时接受的采访表示:“对我这样的UP主,这是极大的肯定和认可,是一种身份自豪,这是现代的中国年轻人和3000年前的古人引发了共振。”(李芊慧)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