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中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帮助桂林石画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有效推广,增强其传承活力,近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邂逅非遗 传承美育”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赴桂林市七星区国家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惠仁小石头文化有限公司开展关于石画相关工艺的实践调研活动。
以石为墨画出一方天地,桂林石画工艺是桂北民间卵石镶嵌技艺融合百宝嵌工艺及中国传统美术特色发展而来,最早起源于漆器的螺钿技艺,到明朝此基础上又演变出百宝嵌工艺,主要表现花鸟鱼虫、人物等吉祥的立体图案。此次实践活动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自信的号召,结合前期对桂林非遗的考察,同时为后期融合美术教育对青少年课程教学活动打下基础,以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实践队在桂林惠仁小石头文化有限公司咨询王勇老师 袁佳鑫 摄
参观精品,全面搜集材料
石化文化,心灵的栖息地,它以柔性的力量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从心底感受到岁月的静美和厚重。随着王勇老师的步伐我们走进惠仁小石头文化有限公司作品展厅,最先进入眼帘的是桂林山水画系列。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桂林石画以古法卵石镶嵌结合明代“百宝嵌”技艺融会中国传统美术特色,创新了叠镶、错镶、色镶渐变、层次铺撒等石画技艺,在材料的运用及创作题材上开辟了新渠道与思路,同时在创作上不断革新画面语言,为桂林石画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作品是以壮锦针法、桂林象鼻山和漓江山水等为创作元素,大胆运用鲜明的用色及渐变带来的强弱视觉效果,生动诠释了广西的壮美山水、繁荣景象。
王勇老师为实践队讲解分析桂林山水画作品 袁佳鑫 摄
非遗传承人邓凤竹老师的部分《漓江风光》系列作品 袁佳鑫 摄
采访讨论,感受石画魅力
通过对馆藏的名家作品、书籍手册等进行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实践队通过倾听王勇老师讲解了解到,学习石画技艺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不同于使用画笔和颜料,石头作画需要对用材有更深刻的理解,石头的厚度、形状的大小、颜色的深浅、所呈现的效果以及光泽度好不好,都需要反复地用镊子夹取不同的石头去尝试,直到找到最合适的那一颗,有时一天下来,也只能完成画卷的一小部分。桂林石画是综合使用漓江石、鸡血玉、玛瑙等30多种不同的“宝石”来作画。每一副石画作品,都需要经过石材原材料收集、选石、碎石、滚磨、设计、镶嵌等约15道工序。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非遗传承人邓凤竹老师常常深入农村的老建筑、庭院、村道去观察揣摩那里的鹅卵石拼嵌的图案。尽管遇到很多困难,但她从未放弃。这不禁地让我们体悟到,想要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实践队成员在王勇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各种作画所用的材料 袁佳鑫 摄
我们紧随着王勇老师的步伐走进石画制作工作台,“洗石就是将作画所用的石头置于水中洗涤干净,然后再利用石锤将打垮石头用力捶打中心,得到作画所需石头大小为止。下个步骤是筛选,分离出石粉,然后设计好图纸,再将图纸复制到底板上轻轻勾勒出来……”邓凤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解说道。实践团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解,全神贯注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
实践队在邓凤竹老师的讲解示范下制作石画作品 袁佳鑫 摄
实践进行,探讨美育发展新路径
据实践队了解,邓凤竹老师一路走来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困难,于是在2014年,邓凤竹老师与吕珊蔚老师、王勇老师,共同创办了桂林惠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场。目前,在桂林市残联帮助下,工作室面向全区残疾人提供免费就业培训,极大的为残疾人士提供就业机会,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当我们谈及实践队想要通过了解学习并创新桂林非遗石画文化,以帮助桂林石画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有效推广,增强其传承活力时,王勇老师热情地为我们指明设计思路和方向。王勇老师表示,未来邓凤竹老师会考虑在设计方面融入彰显独一无二的艺术性元素,更好地挖掘桂林石画的潜力和价值。至此,实践队分析归整调研资料,将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设计方式向更多人展现石画的艺术魅力,构建出能够将桂林石画与桂林石刻、桂林拓印、桂林雕版套印和桂林剪纸特色工艺融合美术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开拓提升美育新渠道。
实践队参观邓凤竹、吕珊蔚和王勇老师的创业成就奖章 袁佳鑫 摄
广西师范大学“邂逅非遗 传承美育”实践团成员仍将继续学习了解桂林非遗文化,发挥新时代青年的带头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袁佳鑫 唐文彦 魏一名)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