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全南县南迳镇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充分发挥集中安置优势,在完成“搬得出”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五个一”后扶模式,持续在监测帮扶、稳定增收、提升服务、强化治理等方面发力。目前,安置点已实行社区化治理,安置点有劳力的70户搬迁户“两业”综合覆盖率达100%,让搬迁群众“安居”更“乐业”。
推进一个精准到户到人的监测帮扶机制
南迳镇安置点70户搬迁群众中,有56户来自南迳12个村,14户来自中寨3个村,还存在人户分离(户籍与住址不在同地址)等复杂情况。为避免后扶工作出现“两不管”“两头松”问题,安置点建立了到户到人的监测帮扶机制,有效解决了谁来监测、如何帮扶的问题。一是建立“每月回访+重点研判”常态监测机制。南迳镇安置点配备2专职管理员。明确社区书记和专职管理员对安置点搬迁户每月至少开展1次上门访,重点关注搬迁群众家庭“五个变化”(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产业发展、就业务工、人均收入变化)和“五种情况”(政策享受、结对帮扶、社区融入、诉求解决、突发困难情况)。建立了《安置点防贫监测负面清单》,对达到“负面清单”所列的10项评判要素中5项以上的,进行重点研判,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纳入帮扶。二是建立“迁出地+迁入地”帮扶干部“二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对纳入监测帮扶的10户搬迁户,实施双向帮扶。由迁出地、迁入地各安排1名干部联手结对帮扶,与对象面对面算细账、找问题,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三是建立点长例会制度。明确镇党委书记为安置点“点长”,每月到安置点召开工作例会,现场办公调度每月回访、双向帮扶等工作,现场解决问题;驻村第一书记、专职管理员、帮扶干部参与防贫监测研判,有效压实各方责任。
推进一个就近就业的产业基地和帮扶车间
南迳镇把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全面夯实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一方面,持续巩固现有就业。坚持有序引导搬迁群众省外务工和在县工业园区入企就业“两手抓”,并切实加强务工就业动态监测,做到“知去向、常联系、有帮扶”,搬迁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稳定在80%以上。此外,安置点周边有兰花基地,罗田村粮言酒厂等产业项目以及帮扶车间,向搬迁群众提供了多种就业选择。另一方面,重点聚焦“四类人群”促增收。开展“就业提升工程”。对“有就业、质量低”人群、“有意愿、缺门路”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送岗服务、技能培训,深化就业供需对接,56名“打零工”人员找到了新岗位,年平均就业时间从3个月提高到10个月;对“有空闲、劳力弱”人群、“有拖累、出门难”人群,安置点联结了中切兰花、粮言酒厂等产业基地,带动23人搬迁群众务工就业;针对有意愿但缺门路3人,通过帮扶干部、专职管理员对接介绍已转到更合适企业岗位工作;针对有拖累出不了远门8人,3人新纳入南迳村保洁队,其余5人继续采取公益性岗位帮扶;针对有空闲但身体弱21人,14人新纳入南迳村保洁队,其余7人继续采取公益性岗位帮扶。采取“企业+帮扶车间+搬迁户”模式创立了民富帮扶车间,该帮扶车间是全县最早、经营最稳定的车间,车间生产装饰用品,产品生产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吸纳安置区脱贫户老弱劳动力,极大灵活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方式,吸纳15名搬迁弱劳力“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600元以上。
推进一个离乡不离土的小微菜园
搬迁群众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为使他们更好的融入新社区,南迳镇安置点充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创办“小微菜园”。“微田园”面积3亩多,人均可分得土地约30平方米。“小微菜园”不仅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地种,找到农民对土地的情怀和对新家园的归属感,还可以省下买菜钱,降低日常生活支出成本,深受搬迁群众好评。安置点还进一步拓展菜园面积,鼓励10余户搬迁户发展“菜园经济”,既满足自家食用,又可增加收入。同时,安置点跟进开展技术指导、种菜评比、消费帮扶等活动,有效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和田间管理水平,“小微菜园”成为搬迁群众的“暖心田”,身迁心也迁。
推进一个“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
为增强搬迁群众归宿感,解决搬迁后有人管有人服务的问题,2018年4月,南迳镇把新安社区搬入安置区办公,在全县率先把安置区纳入到社区管理,实现了安置区的社区化治理。功能设施方面,重点对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满足文化需求的设施进行完善,安置点设立了图书室、文娱活动室、等,因地制宜设立“孝老食堂”“托幼学堂(童心港湾)”,用心用情服务好“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方面,在安置点“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全面推行服务清单制,梳理出生活缴费、居民医保、养老保险、应急求助、残疾人和高龄老人补贴申请等“直接办”“代理办”常办事项25项。对“直接办”事项,即来即办,即办即结;对需要上级部门审批的事项,由服务窗口统一收集、分类,视情况由专职管理员或结对帮扶干部跑腿代办。对不属于业务受理范围内事项,则实行“导引办”,通过提供咨询服务、电话联系、网上预约等形式,帮助办事群众对接拟办事项单位及窗口,方便了群众异地办事。
推进一个宜居和美的社区环境
南迳镇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探索搬迁群众集中居住形态下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完善管事议事机制。安置点管理工作由“点长”负责牵头统筹,成立了党支部和居民理事会,社区书记兼任理事长,负责日常管理,每栋楼选定一名“楼栋长”,有效畅通了居民说事、议事、办事渠道。二是激发共建共治活力。由居民理事会牵头制定《住户自治公约》《社区文明公约》等管理制度,社区成立由镇村干部、帮扶干部和安置点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常态开展“低彩礼、零彩礼”婚俗新风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助老帮困等活动。三是培育感恩文明新风。安置点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创新运用“积分兑换”等激励措施,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评选“道德先锋”4人,创评“文明卫生家庭”4户,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体活动3余场,促进了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安置社区新生活。(江西省全南县南迳镇人民政府 宋睿熙)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