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

“海龟”青年的“淡水”培育手册

发布时间:2023-10-26 10:51:1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报告为我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以来,各地纷纷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不断出台各种人才招引政策,只为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当地建设。

在人才招引的目标中,一个有些特殊的群体正日益增长。在安徽蚌埠,2023年第一次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就有94名国境外高校的毕业生,占参考总人数的5.9%;而这一比例在更早开始公开选调海内外优秀人才的新一线城市无锡,则达到了惊人的68.4%。越来越多的“海龟”青年开始考虑外企、大厂之外的第三种选择——进入体制,俯身基层。

值得一提的是,从岗位设置来看,各地人才招引的职位多数集中在各乡街的基层部门。基层工作对青年干部来说是熟悉群众、锻炼本领、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但基层事务的繁杂性、工作的重复性对于处在最具活力的年纪的青年干部来说,难免显得如淡水般无味。“海龟”青年干部如何能在“淡水”中茁壮成长、发挥优势、习得本领,这就需要把握住三个成长要点。

明确动机,我为什么要在基层工作?

提到“海归”,人们总是不自主地与高薪外企联系起来;而“体制内的基层工作”代表的则是爸爸妈妈们认可的稳定。按理来说,这两组词汇怎么排列看起来都是满满的“混搭风”;但偏偏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究其原因,除去主观热爱以外,无外乎是因为国际就业市场活力不足、众多行业压力较大等其他工作的不利因素。

平心而论,比较长短、优中选优对于处在择业期的毕业生来说无可厚非。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想法,动机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但对于参加人才引进的海归青年们来说,其他工作的不利因素显然不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基层工作的合格动机。正如黄埔军校门前的那副对联一样“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体制内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张报纸一杯茶,一个闲人坐一天”,基层工作更是需要一双能跑的腿、两只勤快的手、一颗能沉得住的心。如果带着“享清闲”的心态、本着“趋福避祸”的动机参加人才引进,那唯有奉劝“海龟”们,莫入斯门。

一个发自内心的动机是帮助海归青年干部在面对基层工作中的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恒心,是面对繁琐工作时的耐心,是面对严峻考验时固守的初心。只有当在入职之前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在基层工作”,才能一路走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放平心态,我怎样能胜任基层工作?

海龟猛然间回到淡水,难免会水土不服。而刚刚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投身基层的海归青年们也会发现自己的毕业证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多时候,在基层工作中世界名校的文凭并不是优势,反而是一个贴在身上带来压力的无形标签。如何能让群众和同事们对你的评价不局限在“名校毕业生”,而是更愿意提及你的能力,这就需要海归青年干部们放平心态,搞清楚怎么能胜任基层工作。

海归青年干部需要先捋清楚的是一个因果关系,即“因为我具备能力,所以我毕业于名校”而不是“我毕业于名校,所以我具备能力”。放平心态的第一步,就是试着抛去自己的“名校标签”。永远要记住,群众需要的是一个能干实事的基层干部,而不是一个能装点门面的“吉祥物”。干活需要撸起袖子,脱去了“马甲”的海归干部就能“轻装上阵”锻炼本领。当青年干部们回归到本质,就可以用一个更加平常的心态向同事学习,与群众沟通。

接下来的故事,就和所有职场萌新一样。青年干部要多上手,要勤于问,要能吃苦,要敢担当。我们要自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工作,我们也要虚心去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海归青年也是青年,不同的经历也会培养出一样的责任心,放平心态,俯下身子、扎根基层,从群众中汲取工作经验,在日常事务中锻炼工作技能。

发挥优势,我能给基层工作带来什么?

当青年干部们学会了以平凡的自己去面对平凡的工作;用平常的心态去解决平常的问题。这时候,海归青年们就应该思考,各地用各种优惠政策以“抢人”的热情招引来我们,是不是看中了我们不太平凡的经历。

时至今日,早已没人能说西方的教育体系会教给学生更先进的知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各有所长。长期处在presentation和teamwork环境中的海归青年,似乎比国内的同学们更敢于在人前发表即兴演说,更愿意以跨职能小组的方式去解决困难。教育的意义在信息革命之后就从知识的传递转向了能力的培养。海归青年们能将不同于国内学习的伙伴们的能力付诸多少在日常工作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人才引进的实际价值。毕竟,“国际化视野”这种虚词于实际工作并无帮助,而海归干部带来的工作风格改变、工作方式革新才是各地希望看到的实际影响。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拿来主义”不是进行人才招引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化”才是对待西方有效工作方法的最优解。而如何能把已经经过西方“试毒”的苦口良药,变成“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好奶粉,就需要海归干部们深入基层,用长时间细致耐心的工作慢慢去除“是药三分毒”的潜在隐患。

正如我们正在经历的,青年们处在最好时代,各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工作态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这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的具象表现。而海归青年作为人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该去相信他们终会在“淡水”中茁壮成长,因为,他们本就生于纯净的“淡水”,劈波斩浪、迢迢归途,只为中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委组织部 王维聪)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