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韵,笑声传四方。四川省万源市30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农与参加观光体验的采茶姑娘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民宿、农家乐生意红火,不时传来水果采摘的欢声笑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更是党站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的高度。“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解民所忧、圆民所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是关键,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培育区域特色品牌,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万源特色农产品
万源市位居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川陕渝结合部、7个县市交汇处,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是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万源市始终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以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导向,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协调,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白羊、固军、石塘、青花、井溪为主的茶叶产业基地;以旧院、石塘、白沙、井溪、白羊、固军为主的旧院黑鸡产业基地;以蜂桶、旧院、井溪、皮窝、曹家、花萼为主的中蜂产业基地;全市建成“一乡一业”特色基地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村50个。茶园总面积27万亩,富硒茶叶总产量达到7000吨;饲养旧院黑鸡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16个,全市年出栏398万只,年产商品蛋3598吨;培育100群以上养蜂大户110户,全市蜂蜜年产量400余吨。依托有力资源逐渐形成了以富硒茶、旧院黑鸡、中蜂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同步发展马铃薯、高山蔬菜、猕猴桃、肉牛、生猪、板角山羊等富硒特色产业,着力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农业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业特色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大巴山里硒茶香,茶旅融合环线
万源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四川唯一的天然富硒地区,是省级茶叶重点基地县,拥有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名茶之乡、四川十大最美茶乡、四川茶业十强县等荣称。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25万余亩、干茶产量7578吨、茶叶综合产值产值17.58亿元。万源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品牌价值为17.26 亿元。
一是优化布局,注重多业态融合,带动脱贫致富。突出“一心一轴三区”。按照“户种茶、村建厂、乡有市”模式,着力建设以太平镇为核心的现代茶叶服务中心,以草坝镇、青花镇、大竹镇为节点的古茶区时光轴,以现代茶业、富硒茶园、生态茶品为支撑的“三大示范区”。以富硒茶业为核、以秦巴文化为魂、以现代科技为本,着力建设集茶叶科研、茶叶生产、茶叶加工、产品销售、茶园观光、文化体验、茶艺培训、硒部论坛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茶走廊。把茶叶发展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把80%贫困村纳入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一乡一茶园、一村一基地”工程,2018—2022年共带动1.3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是抢抓机遇,建设好茶叶基地。大力推行“返租倒包”“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茶叶企业25家、茶叶专合社26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荒山荒坡等闲置土地,连片布局茶苗培育、种植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茶园,成功打造茶叶专业村42个、基地乡镇26个,建成3 个万亩茶叶示范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股权量化、保底分红”模式,依托茶叶企业集中成片实施茶叶基地建设,2018年—2022年,全市新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3万余亩,集中分布在石窝、草坝、白羊、石塘等14个乡镇44个村。其中,引进硒都嘉木等浙商茶企,辐射带动30家本土茶企联合发展,建成安吉白茶、黄金叶等特色茶叶基地1.1万亩。
三是精深加工提品质,做优品牌强动能,茶旅融合促发展。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齐头并进,大力推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改造,加速“产业、产品、产能”融合互动,全市培育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7家,建成清洁化生产线100条,年茶叶加工能力达15000余吨。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按照“五统一分”模式(统一品牌商标、统一对外宣传、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范、统一行业管理,分企业生产销售)抱团闯市场,组织企业参展参会,提升茶叶竞争力。目前,万源拥有茶叶驰名商标1个、有机茶产品认证3个,“万源富硒茶”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万源茶自有品牌20个,创建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巴山青”,现万源市使用“巴山青”品牌有7家茶叶企业。万源市并出台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驻大中城市,除川渝陕外,在京津沪港鲁等都有一定市场占有份额,通过利用电商、淘宝、京东等平台开发出茶叶市场力度空前。深入挖掘万源千年茶文化底蕴,提炼形成“以茶立德、以茶力行、以茶励志、以茶求同、以茶促廉”村规民约,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发展思路,建成“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八台山风景区一龙潭河漂流,山水三清—金色大地一瓦村茶语—多彩长田一沁润新开,牛卯坪度假村—河西茶文化公园一四海玫瑰—鱼泉山庄”3条茶旅融合环线。茶旅融合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和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撑。今年万源市茶旅融合环线2日游被纳入2022年“春季踏青到茶园”全国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量达5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近50亿元。万源茶旅融合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万源旧院黑鸡,农家乐的招牌菜
旧院黑鸡主产于四川省万源市,已有100多年的饲养历史,于1963年被中国科学院西南综合考察组在万源市旧院镇发现,故命名为“旧院黑鸡”。该品种属肉蛋兼用型优良地方品种,因乌皮黑羽、产青壳蛋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稀有、中国唯有、万源独有”。鸡肉和鸡蛋口感细腻、味道鲜美、天然富硒、营养丰富,素有“滋补胜甲鱼,养伤赛白鸽,美容如珍珠”之美称,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在农家乐吃一份旧院黑鸡,在山上参加一次旧院黑鸡抓鸡活动,临走前免费领取一盒旧院黑鸡蛋,大部分来到八台山景区的游客都经历过这3个场景。
一是扩大养殖规模、开辟致富渠道。万源市委、市政府将旧院黑鸡产业发展相继列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抓深抓实。截至目前,万源市已规划旧院黑鸡产业发展乡镇21个,其中重点基地乡镇12个,成立了旧院黑鸡养殖新型经营主体68家,培育达州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12个(部级1个、省级4个、达州市级7个),专业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200余家。全市涌现了一批养殖规模较大、产业发展较好、示范带动力较强的养殖企业,如百里坡合作社、恒康公司、碧源合作社、京源公司、润豪合作社、二郎坪合作社等。2022年旧院黑鸡饲养量达650万只,年出栏460万只,年产商品蛋5200吨,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旧院黑鸡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已经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渠道。
二是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加工销售不断扩展。实行“养殖企业+基地+农户” 发展模式。养殖企业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和商品鸡示范养殖基地,采取“五统一分”模式,即实行统一孵化、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销售、分户饲养,向周边农户和中小型养殖场提供鸡苗、生产资料、养殖技术,开展产品回购业务。实行“餐饮企业+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发展模式。以屠宰加工企业为中间点,一方与餐饮企业签订冰鲜鸡订购合同,明确产品质量标准;另一方与养殖场签订购销协议,按时回收黑鸡屠宰加工成冰鲜鸡销售。实行“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养殖大户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协助组织周边农户将产品销往集市、酒店农庄等,或者直接销给消费者。旧院黑鸡以活鸡销售为主,部分旧院黑鸡进行屠宰粗加工,制成冰鲜鸡供应市场作为中高档食材,随着电商销售蓬勃发展,屠宰加工冰鲜鸡的比重迅速提升。巴山食品公司已建成年屠宰加工200万只生产线;百里坡合作社、碧源合作社开发开袋即食手撕鸡产品;胃酉缘农牧公司新开发开罐加热即食的旧院黑鸡汤。八台山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不少都把旧院黑鸡当成招牌菜,因为点的客人太多而卖断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品尝过旧院黑鸡的游客,更是成了黑鸡的“宣传员”。在市场销售环节,以“硒”品牌和“生态有机产品”为卖点,采取建立专营酒店、体验店、直销店、网店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远销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得到市场的一致青睐和好评。
三是种业保护有序推进,品牌创建成效显著。种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芯片”。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与开发两手抓,科学划定原种资源保护区,建成旧院黑鸡保种场1家、省级核心育种场1家、一级扩繁场2家、二级扩繁场4家。积极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国内院校开展校市、校企合作,以保种场和省级核心育种场为扶持重点,实施一系列旧院黑鸡保种和开发项目,全力提升我市旧院黑鸡原种资源规模和育种技术水平,初步建成了以乌皮黑羽、乌色豆冠、生长速度较快为特征的肉用品系和以产青蛋、产蛋量较高为特征的蛋用品系。同时,制订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旧院黑鸡》《地理标志产品旧院黑鸡蛋》等地方标准,出台了《“万源旧院黑鸡(蛋)”证明商标使用及市场管理办法》,严把授权许可关,明确产品标准,注重商标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目前,授权许可“万源旧院黑鸡(蛋)”证明商标养殖企业14家。旧院黑鸡于1982年被定为四川省地方优良品种,并列入《四川省家禽品种志》,1983年列为全国地方优良品种,1997年被载入《中国农业文库》,2003年被编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2014年被列入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21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旧院黑鸡及其鸡蛋先后通过了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万源旧院黑鸡(蛋)”产地证明商标获准注册,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获得“天府十宝”的殊荣。特别在农博会、农交会等国内大型展销会上强力推出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亮点,中央电视台也多次播出“万源旧院黑鸡”节目,旧院黑鸡在国内的影响力增强,知名度较高。
(三)万源中蜂养殖,土蜂带来致富新路径
万源中蜂养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万源市依托独特的气候、品种、资源优势,以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养殖、品牌牵引为抓手,高质量推动全市中蜂产业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22年,全市存栏蜂群达到了4.7万群,年产蜂蜜400吨,实现蜂业产值近8000万元。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精心打造品牌。万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蜂业发展,市政府办先后出台了《万源市蜂桶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通知》《万源市“蜂桶蜂蜜”地理标志使用及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将蜂桶中蜂产业作为“4+N”特色农业优先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加快万源市中蜂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精心打造“蜂桶蜂蜜”品牌。“蜂桶蜂蜜”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万花菲露蜂桶蜂蜜”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万物生蜂桶蜂蜜”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先后入选达沃斯论坛生态原产地产品推荐目录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产业链发表产品。截至目前,“蜂桶蜂蜜”产品已上架京东、淘宝、832平台、工行融e购等10余个线上平台,远销重庆、上海、南京、广州等40余个大中城市,并通过美国FDA认证,出口新加坡、迪拜、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
二是不断培育新品种,加强技术指导。精心培育养蜂专合社、标准化示范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主体带动蜂农参与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全市培育标准化示范场18个,其中:部级示范场2个(全省仅有3个部级示范场)、省级示范场1个、市级示范场6个,示范蜂场创建情况位居四川省前列。培育蜂桶中蜂养殖合作社2个,其中万源市蜂桶乡蜂桶蜂蜜专业合作社是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专合社之一,现有社员50余户,养蜂1000余群,年产蜂蜜近10吨。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包装,统一收购、销售,建立起了“蜂农+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确保了蜂农养蜂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万源市农业局每年组织开展以“中蜂饲养技术”、“中蜂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技术培训,先后邀请了省农业厅和达州市农业局的养蜂专家举行专场培训,全市累计培训蜂农80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中蜂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明显提高,蜂蜜产量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中蜂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加大质量监管。引进养蜂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蜂业队伍,积极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人才组建养蜂专业合作社,形成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从源头抓起,重点监管生产环节。加强蜂农的职业教育,提高蜂农的蜂产品安全意识。建立养蜂档案及养蜂日志,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积极推行产品标识和追溯制度,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万源市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特色化、慢生活化特点,打造了一批亮点纷呈的文旅强村。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不仅有效拉动了文旅消费,还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成为经济社会加速快跑的新引擎。
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过程中,万源坚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把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日子更有盼头。展望未来,万源将继续积极打造旅游融合发展高地,借力主场优势,做大文旅经济,增强共富效应,以文旅深度融合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奋力开启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刘金波)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