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

高腔华章,致敬传统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3-09-20 15:53:3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资产,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更承载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历史与辉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松阳高腔,是目前浙江省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通过走访高腔的发源地,了解《箬寮风雷》《红色浙西南》等红色革命文化的曲目,重走高腔的发源地“白沙岗村”的山区26县之松阳县。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定下“松阳高腔传承中心”“松阳高腔文化驿站”“松阳博物馆”三地进行实地考察。

重拾根脉,深扎松阳

来自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了前往松阳县进行实践的懿行逐梦团队,跟随松阳高腔戏曲遗留的痕迹,从追溯历史根源到探寻创新传承,百年高腔,焕发新彩;从偏居一隅的地方戏曲到斩获奖项的国家戏(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既是凝聚当地的精粹,亦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从地理优势探寻到人文根脉,层山造长调,声声诉真情,终推动松阳县一步一步成为如今的戏曲之县。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让整个松阳县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是各类珍稀植物生长的风水宝地,拥有东方水韭,银杏,毛红椿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二十余种,含氧量足,是不同于南方江南水乡的山水秘境,青山白水,夕阳晚照的风景随处可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大山的子民,大山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了许多独具韵味的山野歌谣。同时据《松阳县志》记载,在隋唐时期,兴盛的道教音乐传入松阳,与南戏曲调、山野谣相融合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戏曲,直至后来慢慢演变成唱腔独特,曲牌丰富的松阳高腔。

共赴高腔,戏音连绵

在高腔驿站,团队集体聆听现有创新性高腔曲目《拜刀记》,感受戏曲与流行碰撞的魅力。不同于当下的流行歌曲,《拜刀记》中的每一句词,每一个调,都深含寓意,从当地的地名,风景名唱到松阳高腔的曲牌名,从前奏的传统曲目引入到流行唱法,再到高腔出来的那一刻,情绪由浅入深,曲意娓娓道来,在“挂弓独山上 志鸟逐鸿雁”“宴语欢闻声摇曳 奏到凯歌两情知”等歌词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刻入中华人民血脉的戏曲文化,国之精华。

团队走访了不同地方,与各个地方的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双方想法,提供建议与设想。其中与松阳高腔传承传承发展公司负责人的访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了解到了松阳高腔现存传承人存在模式,包含专业戏曲团队与民间戏曲团队,了解了他们为了松阳高腔能够继续传承与发展做出的努力,不仅是寻常的出周边文创,更有戏曲创新,正在建设的文化驿站,未来规划固定演出等,将松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真正落在实处,打造“走进”系列,到各地进行演出,进行推广与宣传。未来考虑联合学校进行“走进校园”系列,走入年轻一代的视野。

团队成员还欣赏位于松阳县古市镇文化中心演出的原创戏剧《刘基还乡》,感受戏曲魅力。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戏曲,不论是主演还是配角,每个人都在认真演好自己的戏份。哪怕是没有一句台词的配角,也会根据曲目的走向,自然地流露出高兴,惊慌等情绪,以最饱满的情绪进行表演。不管台下坐着的人是多是少,是高管还是平民,在上台的那刻,就变成了自己所需要饰演的角色。

寻访松阳,深藏馆内

松阳博物馆位于松阳松洲广场边上,中间隔着一小片绿荫,闹中取静,隐于人流之上,却又便于抵达,供松阳人民与外地游客进行观赏与感悟松阳的精华文化。简约的二层小楼,每个玻璃展柜都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物件,静静述说着松阳的故事。在一楼的最深处,我们看到了有关松阳高腔的展品,光彩夺目的服饰让我在见到他的第一刻就移不开眼,色彩鲜艳却不俗气,头饰华丽却不显得夸张,于是大家在此合影,希望借此让松阳高腔在我们的记忆中仍然是熠熠生辉,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青年人脑海中的记忆也是使松阳高腔这一国家级非遗得到走入大众的钥匙,打开传承的大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