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挖掘贵州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更好地弘扬红军精神。7月26日至28日,广东海洋大学追溯仰望队来到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了“学习红色文化,续写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先后进行了参观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站、访问老兵后代、瞻仰遵义会议会址的活动,并对当地红色文化现状进行调查。
寻红色踪迹,赴遵义消防。广东海洋大学追溯仰望队从祖国大陆南端来,千里赴遵义,把对国旗的满腔热忱留在遵义,他们用脚步丈量这片神圣土地,随着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雄浑激昂的国歌声中,他们这次红色之行被赋予了最特别的意义。实践队队员的心情逐渐澎湃,并表示:与在升旗方队里感受不同,这一次以观众的身份参加升旗仪式,能切身体会到庄重而又别样的感受。都说消防员是“最美逆行者”、是“最可爱的人”,7月26日,实践队来到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站与这群“最可爱的人”展开了一场红色文化传承实践交流会,身为国旗护卫队队员的他们,在这一天进行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升旗仪式,如此独特的经历让他们的实践变得更加神圣而富有意义。消防员为实践队队员介绍了消防装备和消防车,让队员们亲自体验了消防器械,同时为队员们介绍了会址消防站的历史,并分享了一些救灾经历。消防站战士不仅执行灭火救灾的本职工作,还设立了便民服务站和“微基金”募捐平台。
实践队队员参加消防站升旗仪式 王淑淼 供图
会址消防员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消防装备 何家骏 供图
会址消防员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消防车内部结构 何家骏 供图
在消防站的光荣馆里,陈列着一把老旧的军号,与馆内闪闪发亮的奖章奖状相比,显得十分格格不入,然而它却是会址消防站的“传家宝”。这把军号其实是红军长征时期的一把冲锋号,在经过桐梓途中将其赠予了一位居民,而在十几年前他的牛棚意外失火,会址消防站战士帮助其熄灭大火,挽救了他的损失,这位居民便把这把冲锋号赠与会址消防站,他言道:“会址消防站战士就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将这把冲锋号交给他们再合适不过了。”通过与消防员们的交流和互动,实践队深切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和责任。
消防站队员与实践队队员关于护卫国旗和守卫会址相关工作展开座谈会 李佩怡 供图
实践队队员与会址消防站战士合影留念 王淑淼 供图
访老兵后人,叙长征故事。7月26号下午,实践队拜访了一位老兵后代全国江,并了解他对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历史上所产生影响的看法。在交流中,队员们得知,全先生的爷爷十几岁就被抓壮丁,他爷爷总是说:“战场上虽然两方的阵营不同,但是流淌的都是我们中国炎黄子孙的血脉,所以很多时候都不愿意把枪口对着同胞,常常就是趴在战壕里把枪朝天上打,因为大家都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后于1946年时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等。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全先生爷爷的亲弟弟也加入到党的伟大事业中,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并获得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尽管获过如此荣誉,老人家却从未对外宣扬。正如全先生所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仅表达他对两位老人的敬重,也如明灯一般激励着自己。不仅如此,在这种爱国精神及红色故事熏陶下,全先生在2018年毅然决然选择参军入伍,殷切希望能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虽然他已经退伍,但他一直保持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积极关注当下红色文化的传承。
老兵后代为实践队队员分享故事及感悟 吴桐 供图
走红色会址,记革命历史。遵义会议会址作为转折之城——遵义的一大圣地,7月27日上午,追溯仰望队员们来到会址纪念馆内,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着革命先辈的英姿,看着记载在馆内革命先烈们立下的丰功伟绩,队员们的内心无不感到澎湃且自豪。会址陈列馆内不仅记载了众多长征时期红军达成的辉煌成就,还记载了许多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一系列伟业,在这座纪念馆中,队员们聆听着历史的呼唤,接受着革命精神的洗礼,感受着中国与新时代齐头并进的激情。
实践队队员黄燕云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 张子怡 供图
7月28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现状,队员们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随机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走访了遵义当地市民、外地游客、学生等群体,收集了受访者对城市红色文化宣传和建设及其成效的反馈。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当地志愿者参与问卷调查 张子怡 供图
游客参与问卷调查 李倩 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广东海洋大学追溯仰望队成员进一步深入了解了遵义会议及其背后蕴含的伟大意义。此刻,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守护国旗的信仰,更加明确了身为国旗护卫队一员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他们也将把这次实践经历与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以激励更多年轻人传承红色精神、续写红色故事。不管是消防战士,还是退伍军人,亦或是当年的红军战士们,他们身上流淌着红色的血脉,传承着红色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续写着这段宏伟的历史,作为新生一代的青年更应将红色经典铭记于心,接好红色传承的接力棒。(王淑淼 黄燕云 于锡彬)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