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相隔九年喜重逢 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花絮

发布时间:2023-08-24 09:28:0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今天的葡萄城吐鲁番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各族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庆祝2023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暨第二十九届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大喜的日子里,又迎来了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活动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文博院、吐鲁番市人民政府主办,吐鲁番市文物局、吐鲁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承办。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充分彰显了吐鲁番考古新发现以及国内外专家在吐鲁番学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探讨新时代吐鲁番学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视角,不断提升和完善吐鲁番学学科体系,进一步促进吐鲁番学蓬勃发展,持续扩大吐鲁番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这次相隔九年召开的吐鲁番学国际盛会,不仅是推进文化润疆,更多的是挖掘、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举。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历史没有忘记被后世称为“中国新疆考古第一人”的黄文弼先生,由吐鲁番博物馆和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联合展出了“吐鲁番考古第一人——纪念黄文弼诞辰130周年特展”,此展鲜活灵动地展现出近一个世纪前的1927年,由中外学者共同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首次踏上新疆这片热土,开始了历时八年平等合作的科考历程,在历史、地理、气象、民族、考古、古生物研究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学术界积累了协同创新、走向世界的经验,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黄文弼先生的西北之行影响深远,吾辈当铭刻在心。

同时在另一个展厅,气氛热烈地推出“考古扬自信、火洲显华章——吐鲁番近年来文物考古新发现特展”,年轻的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龙先生,怀着菩提之心,口吐莲花般地介绍,令众人感动不已。原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先生对特展中的展示手法与空间结合及每件文物的细节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

正如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女士在特展仪式的致辞中所言:“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数千年间,多民族聚居融合,创造了璀璨的优秀文化,孕育了举世瞩目的丝路瑰宝,流传着无数充满传奇的历史故事,见证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辉煌历史,印证了各族人民世代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在文物资源方面,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汇聚点,有着类别丰富、价值珍贵的多种文化遗存,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让大量珍贵文物穿越千年保存至今……”

这一展厅以它独特的展示空间和视觉效果,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这一主题落在了实处,刚好印证了“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中国的吐鲁番学是敦煌学的“姊妹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彩一枝、绚烂一脉,是讲好中国新疆故事的生动素材,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整个会议还在持续交流与互动中,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与学者们,带来一份份用汗水和勤奋换来的吐鲁番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每一位学者的交流论文,无不透露显出中国吐鲁番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文物承载着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底蕴。伫立中华文明的岁月星河、遍布中华大地的城乡边域,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历史脉络,突出展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作为古丝路上的交通重镇,几千年来,因商贸交流、文明交流、文化交融,在吐鲁番这块厚重的土地里,沉淀下无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故产生了一门国家“冷门绝学”——吐鲁番学。

为发扬光大吐鲁番学事业,赓续传承国家“冷门绝学”,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拓展文物考古研究阐释,点亮文化传承发展之路,应该感谢吐鲁番市委、市政府联合各方力量组织了今天这样的学术汇聚,让文物活化利用、而且激活文化传承发展之力量。但作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著名学者荣新江先生却非常公正地指出:“不能不承认,敦煌学成果要比吐鲁番学多得多,吐鲁番学研究院人员有限,有些工作无法展开,所以我曾经在2009年时撰文,《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特别强调在吐鲁番出土文献的整理,在吐鲁番地域社会史、写本时代书籍史、丝绸之路胡语文献等方面,应当吸收敦煌学研究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加大力度做吐鲁番学的研究。”

上百年来,在黄文弼、季羡林等前辈先贤呕心沥血的努力下,经过世界各国诸多领域学者的探索研究,吐鲁番学已经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国际显学”,并且持续保持新的潮流特征,是开展学术研究的资源富矿。作为吐鲁番学的“故乡”,多年来吐鲁番市委、政府也确实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支持工作,但谈到能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显然还需更多的努力。吐鲁番市委书记马学良先生在开幕式的致辞中已经表示: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扣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文化传承与守正创新并举,以文化人与文旅兴市并行、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并重,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积极推动吐鲁番学更好融通现实、浸润人心、沟通世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吐鲁番特色的文化润疆先行之路。

荣新江会长在发言中,希望吐鲁番市应当大力发展吐鲁番学研究的事业,每年在这个相应的时点上,召开吐鲁番学发展战略研讨会,集合全国同行的智慧,共同推进吐鲁番学事业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吐鲁番学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分别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荣新江会长作《“吐鲁番文书总目”的编纂与展望》、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文锁作《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作《回鹘文〈易经〉残片研究》、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艾默瑞克•亨特(Dr. Erica C D Hunter)作《叙利亚文手稿中的西旁景教寺院》(What Syriac manuscripts tell us about the Jinjiao monastery at Xipang)等主旨报告。正因为吐鲁番学是对吐鲁番丰富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近百年来方才吸引了世界各国古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等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备受关注。

出席本届学术研讨会的组织结构与各级政府领导,还有来自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东洋大学、中国台湾南华大学、中国香港新亚研究所佛学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四川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新疆社科院、新疆大学、新疆文博院、新疆考古所、北庭学研究院等四十多所大学、二十多家研究或展示机构、14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为整个学术研讨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议程,除主会场外,还科学地设立了三个分会场:历史考古组;出土文献组;语言、宗教与艺术组。让他们围绕《吐鲁番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吐鲁番出土历史、宗教、语言文字资料所体现的中华文明元素》《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吐鲁番与多元融汇的丝路文明》等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历史考古组分会场,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系主任、教授蒋洪恩作《高昌回鹘西旁景教寺院人群的植物资源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夏立栋作《2023年度新疆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成果与初步研究》、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教授王冀青作《斯坦因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考古日记整理研究报告》、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刘学堂作《洋海与苏贝希》、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部能宜(Nobuyoshi Yamabe)作《再论吐峪沟石窟的意义》、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哈巴雅尔(Batsuuri Ankhbayar)作《蒙古国东部发现的回鹘时期古城研究》等专题报告。

在出土文献组分会场,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作《唐代西域官寺及其功能》、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许建平作《阿斯塔那27号墓出土景龙、开元两〈论语〉写本的关系》、中国台湾南华大学文学系教授郑阿财作《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流传的蒙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永强作《乡里秩序中的地方大族——唐西州的张氏》等讨论。

在语言、宗教与艺术组分会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院张总作《高昌与龟兹的地狱轮回及十王图像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林丽娟作《亚里士多德在吐鲁番:论西旁景修道院遗址出土叙利亚语哲学残篇》、中国香港新亚研究所佛学中心副研究员佩仪作《高昌弥勤信仰形态——小乘禅观到大乘净土》等专题报告,热烈而严谨。

这些课题的研究与探讨,是对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进一步拓展新时代吐鲁番学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视角,为不断提升和完善吐鲁番学学科体系、持续扩大吐鲁番学国际影响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营养与新鲜血液循环,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次活动的考察项目正式启动,希望未来吐鲁番学的研究成果共享世界!(丹青)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