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紫砂陶艺新审美的成功探索

发布时间:2023-04-23 15:53: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吴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当代紫砂行业的重要代表人物。

认识吴鸣,当然是先从他的作品开始。

“怎么会有一种这么干净、这么质朴纯粹的紫砂陶艺作品?”这是第一次看到吴鸣作品时内心的感受,第一次被一件紫砂作品触碰到心灵,第一次感到熟悉的中国传统紫砂居然可以这么富有内涵和张力。

阳羡溪山

初识吴鸣,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饱读诗书,温文尔雅,性格内敛。一旦深入,谈及艺术,言及创作,则滔滔不绝,博观约取,思想开放,观点鲜明。

作为当代中国紫砂陶艺界的代表性人物,吴鸣的作品总是让人刮目和惊叹。面对吴鸣作品,既赏心悦目又纠结疑虑。迫切地想去解读:他要表达什么?他在倾诉什么?如此新颖而独特的作品,背后一定蕴含着创作者深厚的寓意和内涵。

在传统的紫砂行业,吴鸣作品显得十分另类和抢眼,其创作既受到业界的极大推崇,又引起各界不小的争论。恰恰是这种矛盾、疑虑和争论,吸引了更多业内外的关注和思考。这充分体现了吴鸣作品的重要意义和对当下紫砂艺术创作的启迪。

举案齐眉

数十年来,吴鸣与紫砂为伴,与诗画为友,远离流俗,漠视不解而泰然处之,纵有异见疑虑亦是如闲庭观花,不变初衷。

对吴鸣作品的争论,一、疑惑:紫砂怎么可以这么做?二、肯定:紫砂还能够这样表现!

其实无论褒贬,一件作品,能够引起业内的疑惑或者关注,已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和有价值的探索。其产生的意义远比那些依葫芦画瓢、不痛不痒的作品有价值的太多。

二十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创作出当代紫砂新的精神面貌,已经是顺理成章、必然而为之的选择。当代紫砂艺人,积极反思紫砂创作的历史内涵和艺术局限,探索和重新发现当代紫砂艺术的高光点。这一阶段,许多紫砂从业者,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各自在创新的道路上,踏出了成功的变法之路,这其中,吴鸣显然是当之无愧的实践者、引领者和成功者。

竹林七贤系列 向秀问笛

吴鸣着眼于当代紫砂创作观念的构建和认同。将紫砂创作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共性和个性等诸多问题在创作中进行探索、实践和融合。

著书立说,这是吴鸣对中国紫砂陶艺的又一重要贡献。当下中国紫砂行业欣欣向荣,“流派”纷呈,“大师”桂冠如竹海之笋,年年冒新,但真正能做能写又具有独立思想和审美追求的学者文人型大师则凤毛麟角。

数十年来,吴鸣发表作品百余件,论文数十篇。作品曾三度入选在国际陶瓷界颇有影响的日本美浓国际陶展并获评委会特别奖。多次应邀访问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举办个人紫砂艺术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文化部、紫光阁、夏威夷大学、夏威夷文化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所著文章有《童梦成真陶刻缘》《大智若愚大智慧》《紫砂的本体语言》《承扬有致 可喜亦忧——观首届宜兴陶艺装饰展》《从紫砂现状谈工艺美术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紫砂陶与茶及茶文化随想》《漫谈紫砂陶与现代陶艺》《现代紫砂陶的发展脉络》《世纪心语——与先贤对话》《陶路漫漫》《善待陶艺》等等。编著出版《吴鸣陶艺》作品专集。

吴鸣著作《宜兴窑》

其最新出版的《宜兴窑》一书,作为当代研究紫砂陶艺的重要著作。“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演变与传承。以历史文献、实物遗存为依据,从窑口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与传承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窑口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材料、工艺、成型、胎釉、烧成、造型、装饰等特征,以及经济、贸易与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标志,并着重强调了窑口产品与产地的关系,基本涵盖了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与传承的全貌。”

吴鸣,显然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在他的梦中,潜藏着其与众不同的自我人格和追求,正是这种独特的自我追求,使吴鸣在多年后,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只有在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自己对文化、对现实的感悟,通过创造性的发挥,才能创作出新的文化语境,锤炼出新的艺术境界。

竹林七贤系列 王戎经李

吴鸣首先是一个文人,一个书生。认识这点很重要,这对研究和理解他作品的精神内涵、样式构思、创作手法等会有一个十分理性而清晰的认识。

作为一介文人,吴鸣以文人精神内涵为依托,从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的高度来思考创作,在紫砂创作上追寻大格局、大境界。他不仅关注紫砂创作本身,更重视自身文化的全面修养。他追求紫砂艺术上的一种人文智慧,追求将传统的经典和时代的脉搏铸入自己的创作,通过生命和心灵的感悟,用灵魂和意识来理性的重构紫砂传统的图像和结构,摒弃表面的花里胡哨和传统紫砂创作中占主导的实用与功利。

庄子 子非鱼

作为紫砂艺术的国家级大师,吴鸣钟情于丹青,并有极高造诣。观吴鸣绘画,能够看出其对传统的浸润和对笔墨的把握,看出其对西方美学艺术的融合。吴鸣绘画,追求墨趣和对线条造型的分寸拿捏,非专事一帖一碑或那门那派,显然属于文人画范畴。其绘画十分强调主题表达,擅长“以画中景传画外情”,这一点和其紫砂创作十分相似,即充满古意,又透显当代,天马行空,中西汇融。

吴鸣绘画题材很广,既有日常民俗之所见,更有跳出藩篱之所思,探天地宇宙之奥秘,写天地万物之生命体验。其思想之敏锐,精力之充沛,不免让人恍惚,究竟是被紫砂耽误了的画家吴鸣,还是被绘画耽误了的紫砂大师吴鸣。事实证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才华,使二者交相辉映,互为参透,吴鸣作品,无论紫砂还是绘画,已然是其阐述自己文人思想主张的图像文本。

竹林七贤 阮籍曝褌

文人,应该是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融于一身。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思想修养和文化积累。文人不过是一个称呼,许多人一辈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文化的累积和艺术的修为欠缺,往往只能称之为匠人或者艺人。

传统文人,往往以怡情、玩物和戏墨,掩饰其造型能力不足和技法基本功的不足,吴鸣则不同,他在而立以前,已经娴熟地完成了对紫砂技法的掌握。

作为长期生活在宜兴的吴鸣,深受传统的浸润,1975年高中毕业,吴鸣进入宜兴紫砂厂,师从李碧芳老师。数年后,考入无锡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对美术装潢专业进行系统的研修。毕业后,继续回厂从事紫砂陶艺创作。

系统而专业的学习,使吴鸣对紫砂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紫砂行业的现状进行剖析。这时的吴鸣,已经开始对紫砂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回顾宜兴紫砂发展,以匠人定位的紫砂手艺人,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作、销售紫砂产品,手艺传承也是传统的上辈传后代,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由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师承关系、工艺手段和图形模式。这样的延续,一方面很好地保留了紫砂行业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局限了紫砂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数百年的传承,宜兴紫砂行业每一阶段的高峰出现,都离不开见识高远的文人参与,而文人参与并推动紫砂发展的代表人物,当数清代陈鸿寿为最。

冰纹樱桃

陈鸿寿(1768-1822)杭州人,号曼生。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其创作设计的紫砂系列“曼生十八式”,今天依然作为经典款被业内传承。

陈鸿寿在仕途上说不上不飞黄腾达,但在艺术上却十分成功。嘉庆二十一年(1816)前后,陈鸿寿任溧阳县令,对紫砂壶产生兴趣,结识了邻县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等兄妹三人之后,对制壶、刻壶的兴趣越发沉迷。据流传的《菊花紫砂壶图》册页题字及相关资料记载:陈鸿寿平时有制壶之癖好。其对杨氏兄妹制壶十分欣赏,作为文人的陈鸿生,构思设计了许多经典的紫砂款式,作为地方长官,其不可能有时间,亲自去完成每一把壶的制作,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有其设计出图样,由杨氏兄妹等人制作完成。

吴鸣对陈鸿寿也是推崇备至,认为其代表了文人紫砂的最高境界,并刻有“以,且不以曼生为然”,“世有曼生,岂可无吾”等,体现了吴鸣的追求和理想。陈鸿寿以其文人特有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开启了把书画诗文于紫砂的结合。

今天的吴鸣,融设计、制作、陶刻等艺术手法于一体,创作中所呈现的文人气和书卷气是其人格精神的视觉折射和文化学养与审美追求的充分体现。

贵为难得的是,吴鸣创作作品,所有过程都是其独立完成,一气呵成,这一点,实在是曼生等人难以企及。

竹林七贤 刘伶坦腹

变革之难,千古不易。

数百年的紫砂传承,已经形成了相对固有的标准范式。这种标准往往会不自觉地对作者和观者形成一种审美的固化和约束,形成一种无形的意识控制。这种欣赏和审美观念的习惯和延续,在面对创新时,往往会反应出不适和疑虑。要颠覆这种观念或者习惯,创作出让人刮目和动人心魄的作品,就必须理性而无畏的冲破这种观念的惯性。

历史上,曾经有众多的有文化积累和独立思想并有创造性的紫砂前辈们对传统审美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对传统创作惯性进行修正。这种传承和创作领域的文人化尝试,推动了紫砂业的繁荣和发展。

今天,大部分的紫砂从业人员,依然拽捧着他们的衣钵,不断的咀嚼着这些前人精英们留下的东西,并把这种不断重复,美其名曰为“文化传承”。

当代紫砂产品从功能性被追捧至收藏品的过程,兴起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一个由外转内的过程。不可否认九十年代初海外对中国紫砂的青睐和追捧,带动和促进了宜兴紫砂业的繁荣,使当代紫砂的创作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工美行业的组织健全和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收藏的规范,紫砂行业诞生了一众的省大师、国大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紫砂行业的经济价值,也显得更加突出。众多大师及弟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显神通,通过一堆紫泥的千变万化,赚得盆满钵满。

齐眉 系列

回看这些六、七十年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大师们,无不在技术上登峰造极,在创作上精益求精,探求变化。这一时期的紫砂创作,由于对外交流封闭,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审美取向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中西融合和创新上显得步履维艰,极为保守。更多的作品,在强调工艺的同时,表现的基本是循规蹈矩。

作为当代紫砂行业的代表人物,吴鸣的作品题材显然是传统的、经典的。他在工艺、题材、构思及造型等方面的实践,发展了传统紫砂的创作语境和观念选择,拓展了中国紫砂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方向。但不难看出,他的艺术观点和美学理论明显是受到西方哲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

齐眉系列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已经使中国社会不可能再回到封闭的社会状态。因此,我们不仅要反思传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十分有必要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观念,这种认识和交融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对于西方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吴鸣显然是积极的、主动的。在对待西方艺术的融合上,吴鸣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吸纳什么,借鉴什么,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判断,必须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养分,拒绝盲目的依从和拿来主义。

三十多年前,吴鸣就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他清醒的认识到,紫砂若想传统永固,必与当代融合,必契合当代人的认知。

其在第五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1996年5月)《吴鸣陶艺展》及《吴鸣陶艺交流会》上的一段《作者自语》代前言中,已经看到其对中国传统诗文、绘画、民俗的重视和研修。已经明确提出了“求新”、“求变”、“耻与人雷同”的艺术观念和追求。

“涉足砂陶近二十载,读些诗篇文论,接近书法绘画,偏爱民俗杂艺,关注艺术潮流起落。甘寂寞,多思考,广涉猎,重探索,下过苦功。喜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接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留’。大味必淡,大道归真。求文化品位,丰富内涵,形式多样;求新,耻与人雷同。因而也承受了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客观和主观的。苦、亦乐。用现代陶艺阳光审视、丰富紫砂创作,构筑新语言及个人风格。展出这些团团块块,既惶惶,又惴惴,望大家教吾。”——《作者自语》

四书明德 论语

数十载的紫砂艺术生涯,通过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吴鸣孜孜不倦地将继承传统的努力,转化为融合当代性的具体实践。作为一个紫砂艺术工作者,吴鸣十分强调主题性创作,在表现手法上,摒弃浮华,追求内在神韵,讲究返璞归真,这些艺术上的自觉追求,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思想。

吴鸣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其创作观念明显与传统紫砂有较大的区别,面目也与当世流俗所异。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其精神气象和文化价值,既有明清以来紫砂传统的继承,又有当代文化价值的体现。

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信息的吸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吴鸣的思想观念和创作灵感,恰恰是这种影响,丰富了他对传统的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理解,拓展了其在创作过程中对物象、形式的把控,使作品呈现出宇宙元气、书卷文气和生命灵气。

创新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过程,是自然现象、时代精神、文化累积和个体感悟的结合。吴鸣在创造过程中,将自己和对象、环境、追求完全融为一体。在其作品中,能够体会到心性或灵魂的存在,这种存在,又通过外观的具象,影响到观者的感知。

造型独特,是吴鸣作品能够吸引眼球,让人思考和引起争议的地方。造型这个东西如何欣赏,其实是一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语言只能去接近,但解释不了全部。真正的理解作品,还得去每个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中寻找线索和答案。

紫砂四贤

吴鸣在紫砂陶艺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制作方法是传统的,作品题材是古典的,创作理念是现代和开放的,审美风格是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

因此,传统派说他现代,现代派说他传统。这种矛盾、争论和疑虑,不由让人感叹:宜兴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徐悲鸿、吴冠中这二位主张和追求用西学来改良传统中国绘画的成功实践者,都出生在这个小县城,而今天的吴鸣,孜孜不倦在紫砂陶艺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体会到他们对艺术的探索和目标的追求是如此的不谋而合。

阳羡溪山系列

今天,徐悲鸿和吴冠中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影响,已无需赘述。

虽然二人同为宜兴老乡,一个出生在和桥闸口,一个出生在屺亭桥,但由于各种缘故,二人几无太多交往,甚而相互排斥,彼此不容。

徐悲鸿以素描写实,单刀直入改良中国传统绘画,以形象生动,架构精准而一统江湖,高座庙堂,执画坛牛耳。吴冠中则更为大胆,弃笔墨而求意境和意趣,二人观点和作品,被当时的传统派嗤之以鼻,一登场就是哗然一片。

徐、吴二人以传统启蒙,受传统熏陶,追求相同,坚持创新。对于传统中国绘画抄袭、模仿、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徐悲鸿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已极矣”,并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一至今为人所称道、在绘画上代表着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明确主张。

而具有开拓精神,力图创新的吴冠中,更是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最后一位大师。对于传统绘画弊端,则更为极端“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吴冠中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改造,其作品面目极具新意。你看不出来究竟是来自传统还是现代,看不出是西方影响东方,还是东方影响西方。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融合成一种和谐、灿烂、统一的整体存在。

当年的徐、吴,追求创新、大胆变革, 疑虑、非议甚至责难,始终伴随,今天依然余音不断。尤其是传统保守派,更是口诛笔伐,声讨排斥。徐、吴虽同为改良派,同为传统派眼中的异类,但二人面对传统绘画的改良,操刀手法迥异,秉性观念不合,始终处于各自为战,互为不融。徐执掌画坛,运筹帷幄,弟子众多,始终占据主流。而吴则无此幸运,被骂为不懂笔墨的异类,并在职场上被边缘化,甚至在中央美院教书时期,被徐悲鸿等主流画家看成老鼠屎,踢到清华大学教建筑手绘。

吴冠中为创新尝遍人间苦味。所幸老头耿而直,以命相搏,坚持初心,愈挫愈勇,咬定要割传统的命,要割习俗的命,完全无视一切非议和恶俗环境,依然我行我素,言直口快,终历练成一代大家。

徐、吴二位,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前进。虽然今天依然有人在质疑、拒绝,但已无法阻碍中国绘画创新的脚步和撼动二位在当今中国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秋色

今天看来,作为工艺美术领域的吴鸣,在紫砂陶艺的探索和创新上,所面对的弊端、习俗、疑虑和争议,恰恰是每一位有志于创新改良、推翻旧俗的艺术家所要历练和承受的。

吴鸣的创新是大胆的,大步的,是与时俱进的。吴鸣作品所呈现的审美观和时代精神,是对完美和理想的精神寻找,是思考,是结果,是心境的表达,是对天、地、人的思考。

纵览吴鸣作品,即有“道”的思维和意蕴,又具备了“技”的规范和娴熟。

吴鸣在其而立之年,就完成了对“技”的掌握。“技”与“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技”的精益求精,艺术就不可能达到“道”的境界。显然,吴鸣看重的不是“技”而是“道”,寄“道”于“技”中。

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曾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观吴鸣作品实属“技道两进”也。

四书明德 孟子

昨天的创新,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明天的传统。

任何艺术,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带来新的进展,只有变革以往常规,加以主观发挥和天才的想象,才能呈现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吴鸣所取得的成就,即是对民族传统的一种继承,又是其人文特质的美学思想和造型体系充分体现。其创作,完全颠覆了传统中一些特有的,程式化的表达语境和造型模式,是在近、现代中西方文化观念碰撞、交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功变革。

吴鸣作品,正如佛家所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其作品所凝固的灵性和智慧,超越了形式和风格,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

未来,正如吴鸣所言:等待我的,将是终生探索!(高展飞)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