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公室在故宫东南部。窗外,一年一度的春风把文华殿前的海棠树染绿,再挂满艳丽的花朵。此时汪长根主席给我发来邮件,告诉我,苏州世遗中心古建联盟和研究会第二届领导机构任期已满,他们正在编印一本特辑,回顾十年守望的历程、胪列十年探索的硕果。我不禁感慨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也衷心赞叹联盟和研究会的同仁耕作不辍,累积丰厚。脑子里闪现着我与他们共同工作时的温馨点滴。
2013年12月22日,我出席了联盟与《姑苏晚报》举办的“苏州古建筑优秀营造修复师颁奖大会”。这是首届“寻访活动”的成果,涵盖了木、瓦、油、砖雕、石雕、假山、砌街、泥塑、匾额、砖细等10工种,是最具苏州特色、有利于“非遗传承”、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公益活动,我至今难忘大会热烈的气氛。2014年6月28日,我代表联盟出席了由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主办的“‘谢孝思星’文化遗产守护名人”的命名仪式。苏州人对文化遗产守护者的情义与景仰使我深受感动;而且用天文学的新发现来纪念谢孝思先生的创意令我钦佩不已。2017年9月19日,苏州市政府隆重召开“纪念苏州园林列入世界遗产20周年研讨会”。我代表联盟出席,做了题为《乾隆皇帝之问的现代答案》的大会发言,来发挥现代文化遗产价值观。我还多次出席联盟主办或协办的专题论坛,如2015年4月“中国四大名园保护管理论坛”,我在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提出了保护中国园林特色“意境”的观念。有些论坛的最后环节,是由我代表联盟做总结发言,如“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苏州论坛”,“常州大运河论坛”,“中国古村镇建筑遗产保护西塘论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圆桌会议”等。名为总结,其实无非是对论坛上专家们有见地的观点加以归纳汇总。对我个人来说,是论坛给我提供了一个拓宽眼界、深入学习的捷径。我体会到联盟在“让苏州经验与世界共享”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成功建设为名副其实的“亚太世遗中心新型智库和学习交流平台”。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迫切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很多时候甚至需要突破文理樊篱,在跨学科的边缘发现新的学术及技术的萌芽。社会组织拥有荟聚各界精英的机制,执委会和理事会诸公拥有开放的心态和精诚团结的精神,把这种机制发挥到了极致。
去年初,联盟选编的文集《十年之筑》出版,收录联盟组织撰写的研究文稿及报告。其涉及领域之广泛,观点之鲜明透彻,都令我折服。汪长根主席身体力行,领衔主笔了多篇重头佳作。通读文集,让我了解了苏州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过程,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从20世纪20-30年代发端,到80年代中国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保护对象从古建筑,石窟寺等建筑遗存杰作,发展到古村落、名镇、名城,又发展到创造了这些物质遗产的技术与思想传统,发展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化遗产保护因此走进千家万户,如此靠近我们每一个人。苏州的发展,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样板。联盟对苏州城市特质及其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文旅融合的研究等,都极具前瞻性,贯彻落实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对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使得联盟和研究会的调查研究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密度地肯定批示,为政府的工作提供了优质的建言和咨询。
回顾往事,确有苏轼“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之叹。但联盟、研究会同仁在“为世界贡献苏州样本”的工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用十年时间,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锲而不舍,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需要克服不可预料的困难,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们透过一篇篇的报告,可以读出作者们对苏州名城和世界遗产的热爱,对保护事业的情怀与坚守。古人对苏州的雅园、华服、美器、良工多所推崇,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都必至苏州,令人信服地表明了苏州深厚文化的感召力、创造力,美好生活的吸引力。我每到苏州,也总是希望多走走多看看,不仅阅读欣赏数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文物古迹,也沉浸在人间天堂的体验中。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使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文化传统,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因素,使之继续成为我们今日建设美好家园的创造力源泉,这也是联盟的初心与不竭动力。我坚信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的支持帮助下,古建筑联盟和研究会一定会越办越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与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联盟名誉主席 晋宏逵)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