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读岳峰先生《中国玉器鉴定》有感
岳峰先生这部厚重的大著,寄来快半年了,一直放在案头当摆设,多少次想静下心来好好拜读,但读不了几章,杂事缠身就又丢在一边了,只有抽出差回来的时间里抓紧时间才能读一部分,加上还要做读书笔记,这一拖就到了元旦左右。因疫情防控的需要,不敢再到处乱跑了,只有老老实实宅在家里一直到春节,总算把这部大著全部读完。他的这部著作和其他人的不一样,理性的、科学的、精准定位,历史遗存的、区域性的、分门别类,从宗教信仰到政治权力,从思想道德到社会风俗,玉与文字的语言、玉与文学艺术、玉与情感交流、玉与美学特征,包罗万象,洋洋洒洒数万言,充分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与玉文化艺术千丝万缕的独特相融。回望走过的来路,长风浩荡,古道悠悠。远去了商队,消失了马蹄声,繁华过尽的苍凉,曾经承载过太多朝代的历史背影。透过视觉感受的精彩,宫阙高耸入云,金碧辉煌里,龙衔宝盖,凤吐流苏,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金玉满堂中,彰显出一派帝王壮观景象。这些诗意灵魂伴随着富贵、典雅的佩戴者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难怪就连唐诗、宋词、元曲留下的墨迹里都闪耀着玉文化永不褪色的星光。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好好细读这部大著,就一定能从玉文化的交流与演变中获得新的认知。遗憾我本人过去对玉文化博大精深的传承历史关注不够多,因此真的要动笔谈自己的感受只有靠读书时,零碎记下的一些感想和摘录了。
我真的惊叹岳峰先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劲儿,没有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他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凝聚了他几十年对艺术品鉴定与研究知识的储备和丰富经验的积累。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数千年玉文化的经典元素、神秘色彩、美学价值、繁多种类、鉴别方法、传承有度,被他只用了六大章、十六节全部囊括其中。我们都知道,文化差异性保持关系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切实维护,表现为人类文化表达、弘扬和传承方式的多种特征。我们的国家在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友善和谐的大家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晚年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告诫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秦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古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将各种文明的优长熔为一炉,就是“中国模式”最好的品格和追求。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挖掘中华传统玉文化中的精髓、精彩、风格、气派,刚好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民族强,这是历经千年风雨检验的真理。岳峰先生所做的一切,是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检验对祖国传统玉文化的尊重与呵护!这样的学者最值得信赖、最值得尊重。
当无数人面对中华民族近万年灿烂的玉文发出景仰的礼拜之声时,他却思忖于历史的事实,以及这些事实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成长。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着用他的行走思考着学者良知、玉文化的精髓内涵和社会的适时变迁,思考着人的存在价值、历史的发展逻辑和行走的时代意义。
如果真要算起来,我与岳峰先生交往也有近三十余年了!我比他虚年长几岁,故一直以老哥之尊,我俩虽然在事业上是同道战友,但分工有别。当时我协助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后来又随周部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创立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任专职秘书长。岳峰先生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局长,这样一来,我俩的交往自然就多了起来。记得有一次,我受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的委派,从北京直飞新疆,考察、调研南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千佛洞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他知道后立即亲自打电话安排接待,并指示一位副局长全权负责协调克孜尔石窟当时的相关负责人,全程陪同考察,合理安排一切行程及收集各类遗产保护资料。后来在去南疆的列车上见到克孜尔石窟寺陈世良所长,才知道他从克孜尔回乌鲁木齐人刚到,没有喝一口茶,又奔向火车站买票接待我再返回克孜尔。一路上车窗外的戈壁大漠在夜色里显得格外荒凉、苦涩,我与陈世良所长,喝着小酒,听他讲述克孜尔保护、研究者心灵里的梦想和生活深处的无奈。那一次我住了二十多天,和石窟研究的艺术家、普通工作人员、石窟寺常年孤独的守望者交成了朋友,多少个不眠之夜,听他(她)们亲口讲述生存的一切,感动得我热泪盈眶。在对整个龟兹文化遗产保护区内的石窟寺艺术分类的调研、考察中,除了圆满完成调研任务,我还收集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完成了《龟兹如梦》二十多篇散文、随笔的创作,最终由《中国文物报》分期连载。
还有一次,此事对我而言,至今都记忆深刻,我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调研、考察盆地内的文化遗址和墓葬、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保护工作,记得是在调研过程中,有接待人员向我私下反映,吐鲁番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在经历整治保护工程中,地区一位副专员,违规操作,搞已经内定的假公开招标,选了一家三流施工队来施工。本来如果按照地区文物局副局长马国玉先生的方案,花钱少,又完全适合苏公塔的整体保护环境,分管地区旅游的副专员,一票否决,最终花大价钱把苏公塔大门改造成不锈钢结构的大门,不伦不类不说,完全破坏了整个苏公塔整体风貌。当我把这一情况了解后,电话告诉他,当天晚上他就从乌鲁木齐赶来吐鲁番和我一起进行了现场调研和考察。在了解整个情况后,我俩同时责令吐鲁番地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当时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作为一方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他的立场、果断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希望地委立即恢复原状,对责任人必须要有相应的处理。后来花了重金打造的全新不锈钢大门和门楼再花重金拆除,又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这笔糊涂账应该追责相关负责人,后来怎么处理,就不清楚了。我任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长期间,他无论是在位还是后来离开,还多次参加过我们的评审活动。记得在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他和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王旭东等人的发言、照片,我都已经收集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纪念集里了。后来,他亲自挂帅,带领一班人马深入沙漠腹地,进行考古调研,并考察戈壁荒漠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获得了重大发现,做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作。那时候我的工作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时间一同考察,好在他当年的考察纪实,凡发表在《中国文物报》文章,我都作了剪报珍藏至今……
这位山东男儿的为人处世、工作热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继承了先祖的品德与修养。他是岳飞(霖系)第32代子孙。后来听说他放弃新疆文化厅的安排,到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任主任,我们交往就少了。我退休后,还是结缘我的一位苏州朋友朱利荣先生的《丝绸之路手绘卷》宋绵版织造长卷,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选中作永久收藏,朱利荣先生请我一起出席收藏证的接受仪式中,认识了他的弟子,这才又联系上了。
说真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年他的收获这样丰富,作为多年的好友,我为他高兴!更为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今天终于喜获丰收而自豪!在对玉文化的学术研究上,我早就知道他是新疆玉文化研究、文物鉴定界的核心人物。
在悟读这部大著的同时,我常常停止下来,接合文章中的许多精彩陈述的段落,反思着他所讲述的众多历史片段上玉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具有何等的冲击力。记得我曾陪同原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张忠培先生,对一只良渚时期的方形素面玉镯产生好奇心,就请教张忠培先生,他老人家瞪眼看了我一眼,说:“多看几眼真东西,慢慢就长记心了,有些物件还需上手仔细观察、品鉴,记着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与惊喜,你看那只春秋战国时期的扭丝纹的,再看边上那只龙纹、云纹的,先在心里多比较,就会慢慢清楚中华玉文化到今天都没有断代,其博大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积淀,不仅仅看器表的‘鸡骨白’,有些其沁己入玉骨,即使开窗处亦有玉质老化之色,发出特殊的玻璃光感……”我哑口无声,虚心接受。
我从岳峰先生的第二章古代玉器的产生与发展中,就深刻领会了这一真理。先生不仅引领我们对辽河流域的玉文化、长江流域的玉文化、黄河流域的玉文化均作了详细地解释,还特别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一直到明、清都作了详细介绍。故吾辈认为这些不可多得的精彩篇章,必将会成为中国玉器鉴定界一部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历史上曹丕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虽夸张了一些,但毕竟事关世道人心,运思着笔,不可不慎。
我知道凡做学问者,动人心弦,莫过真醇。著书立说,除了作者必须具备的真素质、正能量,更要做到笔酣墨饱,虽不求情潮涌动、思绪翩飞、出神入化、流光溢彩,但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展现魅力无穷还是需要的。仓颉造字:“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张彦远)中国文字一开始便承担着开启民智,教化文明的使命,故多年来我对它充满敬意。凡我写的文章,反复锤炼,静心修改,犹恐未妥,岂敢粗制滥造,污人心目!用之诲丑诲恶,伤风害俗,尤所不取也!
我在心灵深处一直铭刻着共和国文博战线的百岁老人、我的恩师谢辰生老的早年告诫:“人生重要的不在于置身何种境遇,而在于抱何种态度。人在顺境,需要时常为自己设置精神炼狱;人在逆境,需要学会自己舔舐伤口;而在平常之境,更加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拒绝平庸。”这几句看似简单的大白话,却让我受益匪浅。任何时候必须学会夹紧尾巴做人、做事。岁月不居,忽忽悠悠间我自己也快是奔七之人了,忧乐总系苍生梦,孤芳自赏的浅俗之作还是少写些好,多承担起激扬正气、凝聚人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光荣使命,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即将解决的问题了。因此,我在读岳峰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的同时,写下了上千字的读书笔记。
当我在读到高兴的时候,就想到齐己《喻吟》诗云:“日用是何专,吟疲即坐禅。”仅从一个“疲”字,就联想到他筋力软乏,心血吐尽的苦况。此时,他以“坐禅”心态来补充自己的能量,交相辉映,丰富了自己的文字表达功底,这是何等深沉的创作热情?书中许多段落中充满哲思而又饱含深情,足以打动被物质掩盖、生存负累的许多人渐失的文化心灵。他的所走所求,不止是追踪和再现古老中华玉文化的自然之美、精神之美、艺术之美、工匠的创意之美,更多的是揭示了历史上的伤,文化传承中的痛,前进中的曲折,使反思的灵魂感受到痛苦与惊讶、欣喜与希望的强烈震颤。
如同问“一个人能够走多远”一样,我们脚下的这条路,不管走到哪里,这条路不仅仅是岳峰的,更是中国的、人民的、世界的文化之路。只不过岳峰先生在用自己的行走和思维方式,诠释着这趟旅行中的忧伤和疑虑,用易逝的生命叩响历史的心门。他的行走除了思考着学者的良知,更多的是文化的精华内涵和对社会审美疲劳的适时变迁,思考着人的存在价值、历史的发展逻辑和行走的时代意义。岳峰先生用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把这些称为经验的东西整理出来分享社会也好、感恩回馈人民大众也都能说得过去,我个人认为唯有感恩更适合岳峰先生所做的一切。我通过和他这么多年的交往中早就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感恩是一个人的美德。在大力提倡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具备感恩之心尤为重要。然而,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恰恰缺少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永存心底的一个动力。
其实讲白了,人生于世而言,如火花之一瞬,可是你只要用自己的一生努力,曾经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你的生命和事业却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有意思!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管,而我却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中国文化多元而丰富,玉文化、甲骨文化和青铜文化是它的三大支柱。这其中以玉文化最为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不难设想,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在打磨石器时,就发现了比石头更美的石头,虽然还不能名之曰“玉”,但先祖肯定是视之神奇。当它披着神秘的轻纱,走上祭坛,变成巫师手中的祭器,以玉通天地而事神或祭祖,它也就因之被神化。如果我没有记错,应该是在距今大约在6000年前,中华大地才出现了玉文化高峰。此时,有关玉的记载,最早见之于甲骨,其中出现了“玉”字,以后的《山海经》、《周礼》、《易经•卜辞》、《尔雅》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十多年前,我陪同谢辰生先生在南京军区编写《南京军区营区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时,曾抽空考察了坐落在安徽天长市龙岗抗大八、九分校旧址群的保护,这期间,蒙天长市博物馆的负责人,请我俩又看了馆藏文物,特别是汉墓出土的龙形玉环至今都令人感动。后来又和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在安徽,读玉凌家滩,那一批令世人惊叹不已的玉器工艺品,当年一下名震天下。它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出5000年前社会形态的一幅历史画面,特别是件件精美绝伦的玉器精致作品,终于拨开重重历史迷雾,闯入世人的视野。鉴于这批美轮美奂的珍宝,让含山县的凌家滩成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因当年我工作的特殊性,常和中国考古界一些前辈如:黄景略、张忠陪、徐苹芳等人交往甚多,从他们那里我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考古界经常流传着一句关于衡量考古发现重要性标准的名言,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发掘时挖到什么,而是怎么挖到的。这当然主要指在发掘中有没有严格遵守田野考古规程,地层把握如何,其实也应该包括在考古实践中,认识是如何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后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发掘本身就是研究的开始。
岳峰先生在他这部大著的后记中诚恳的地建议大家:“中国古代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分布范围、玉器的类型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多读一些记载出土玉器的考古报告,多看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图录,以供随时翻阅、参照,还要经常到收藏有这一时期玉器的博物馆去观察实物,对出土玉器的材质、器型、纹饰、工艺等细部特征熟记于心。”先生的这一番话,语重心长,希望每一位玉器收藏爱好者、玉文化的研究者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精彩的内容、丰厚的知识和实践的技能,为我国玉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新贡献。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推出的这一部玉器鉴定专著,无疑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本专业性特强的玉器鉴定专著出版,对于抢救玉文化史料、丰富中国玉文化收藏、研究玉文化之内涵,可谓善莫大焉!(丹青)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