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

学术年会|中国信通院张钰雯:数字身份的技术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3-01-31 14:52: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1月13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中国信通院“智能+学院”举办的2023年学术交流年会成功举办。年会聚焦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标识两大技术专题,发布了18个主题报告。下面,让我们进入区块链专题第二期的知识分享。

自主管理身份是获取数据控制权、提高数据流通效率的关键

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但数据要素确权、流通、使用过程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因此,如何实现数据受控共享和高效利用,成为制约数据要素流转的关键问题,而自主管理身份,将数字身份与平台解绑,通过控制数字标识所有权,掌握对数据的控制权,实现数据要素可信流转。

数字身份从托管走向自主管理,具备分布式、可追溯、灵活管控的特点

数字身份模式经历了“中心化”到“联邦化”再到“分布式”的演变。中心化及联邦化的数字身份在互操作性、可移植性、身份自主可控性、安全隐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自主管理身份通过区块链、分布式标识符、可验证凭证、分布式密钥体系等技术,将身份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归还给用户自己,通过授权的方式实现可验证凭证在发行方、持有方和验证方之间可信流转。

分布式标识符是构筑自主管理身份协议的起点

就像互联网上的一切都有IP地址,web应用的一切都有URL一样,自主管理身份协议是构建在分布式标识符之上。其中,第一层分布式标识符和区块链,为身份标识密钥和身份标识符提供可信的验证机制;第二层数据传输交互层,保障身份所有者之间安全的传递数据;第三层凭证业务交互层,实现凭证在发行方、持有方和验证方之间可信流转;第四层产业生态培育层,作为数字世界治理框架的锚点,支撑数字信任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自主管理身份赋能链上原生应用和现有实际应用场景

公链领域数字身份项目侧重于链上原生应用并形成了链下身份认证、链上身份聚合、链上信誉评分和链上行为认证4种围绕区块链账户形成的链上原生应用增值服务模式。联盟链方面数字身份匹配现有实际应用场景,可分为点对点加密通信、无密码安全登陆、数字证书和数据可控授权,基于数字身份签名技术,利用区块链可信溯源和权属认定能力,实现数据可信受控共享。

自主管理身份亟须开展规模化验证以完善技术体系

未来,随着数字身份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数字身份控制机制、可验证凭证隐私性、发证方治理规范将成为数字身份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当前,数字身份作为实现数据要素自主管理,受控共享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亟须开展规模化验证以完善技术体系,进而推动数据要素大市场的构建。

专家点评

谢人超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报告对数字身份技术研究的脉络非常清晰,对科研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启发价值,建议进一步开展自主管理身份的技术、标准等系统性布局,打造一个面向Web3的产业生态体系。”

汇报人简介

张钰雯

主要从事区块链基础设施、下一代互联网Web3、分布式数字身份、新型工业标识解析等方面技术研究和产业推进工作,发表《全球Web3技术产业生态发展报告》、《区块链基础设施研究报告》、《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应用指南(汽车)》、《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应用指南(仪器仪表)》等报告以及论文、专利、标准成果十余项。(王倩)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