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追忆叶永烈先生

发布时间:2022-11-17 16:43:51 推广 来源:中国网

听到叶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感到无比震惊、痛心。

或许对大家来说,“叶永烈”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说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叶永烈先生就是这本书的主力作者,他的作品像符号一样在我们心里难以磨灭。

了解到“叶永烈”这个名字,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中国有好几个“叶永烈”,有写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作家叶永烈,有写了《哭鼻子大王》的童话作家叶永烈,有写了《叶永烈笔下风情》的散文作家叶永烈,还有写了《小灵通的奇遇》的科幻作家叶永烈……

看似分身,事实上这些“叶永烈”都是一个人!

“作为作家,活一天就写作一天,为读者奉献一天。”叶永烈先生曾这样说,他把自己比喻成煤球炉,点火之后,火力慢慢升上来,会持续很长时间燃烧,在文学各个领域耕耘,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生命。

这样一位国宝级大师去世,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由于视力问题,叶永烈先生曾打算在他60岁那年封笔,但创作的热情依旧像“煤球炉”一样持续燃烧……花甲之年,依旧笔耕不辍,直至去世,令人钦佩。

因为疫情,我无缘叶永烈先生的追悼会,但是也曾听聆万伯翱兄讲述,如今再次回想,依旧泪不能禁。万伯翱万大哥是我多年的老友,他曾应邀赶赴上海参加叶永烈先生追悼会。

万大哥与叶永烈先生也是多年好友,闻道叶永烈先生去世,心中沉痛,口齿难言;赶到叶永烈先生住宅时时,更是泣不成声,见到悲痛欲绝的叶夫人,两人掩面而泣,不断宽声安慰,即便如此,也是泪湿衣衫,不能自已。

追悼会的第二天,殡仪馆布置都是鲜花簇拥,门口摆放温馨的绿草墙,可以让亲朋好友题写对叶先生的寄思;万大哥题好字,静默着走进大厅,看到昔日的好友叶永烈老先生躺在冰冷的棺材中,万大哥再次经不住留下了悲痛的眼泪,沉默,只有无尽的哀声,带着严肃的表情,目送灵车慢慢远去,目送老友远去……

事后,叶永烈先生之子叶舟来到北京,当面感谢万伯翱大哥专门赴上海出席他父亲的追悼会,并带来了叶永烈先生的遗作《历史的绝响》,这本书是叶永烈先生逝去后才出版的,可以说是“见字如吾”,更容易睹物思人;在书中看到标题为“坦荡爽朗的万里长子万伯翱”等字时,伯翱大哥感到非常意外,心里却是暗喜。

第二天上午时,我到“苹花书屋”拜访伯翱大哥。伯翱大哥掩饰不住激动,对我说:“叶永烈先生居然对我的经历感兴趣,还把我写在他的书里,真是没想到,他的儿子叶舟也没说。”

书中是这样记载:我结识“万老大”,最初是在2005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传记文学研讨会上。他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在会上作了发言。

后来,2011年11月下旬,在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期间,我跟万伯翱多次相见,在聊天之中,他讲述的关于他父亲的故事吸引了我。万伯翱通过总经理杨政先生以及副总编辑汤万星先生与我联系,建议我写作“万里传”。

“万老大”是一个很爽朗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不拿腔作势,不藏着掖着。他逐一帮我打电话给相关采访对象。这样,我得以拜访万里同志及其子女、多位秘书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由于诸多当事人接受采访,而且我熟悉相关历史背景,所以万里的传记写作相当顺利。

在万家子女之中,老大万伯翱的人生道路受父亲的影响最为深刻。正因为这样,我对万伯翱本人进行密集性的采访:2012年10月11日下午;10月12日中午;10月15日上午……

时间记录着,万大哥一字一句跟我说着,像是在回忆往事,回到了与叶永烈先生谈论的画面,内心难掩激动。能够在敬仰的学者遗作上出现,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源于此,我对叶永烈先生更是万分敬重。

印象中的叶永烈先生一向以高产闻名,他本人也曾做过详细说明:科普作品1000万字,纪实文学1500万字,行走文学500万字,50多年总共写了3000万字的作品。前前后后共有一百八十多本书问世,平均每年写三本书,这还不包括自己留下的五百多万字日记……

这是中国大多数作家都达不到的天文数字,这足以说明叶永烈先生对文学创作的热忱和“煤球炉”般的火热激情,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作品,有一半是在他视力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完成的!

叶永烈先生曾说,“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

即使叶老先生在手术过后,在修养阶段也会不断的创作,每每回想此处,我就被叶永烈先生的这股韧劲所折服,这是他身体本能的创作,是不为外物所影响的身体行为,是爱到骨子里的,这股韧劲也是当下作家最难具备的;他就像与时代巨轮一同前进的孤勇者,从不间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创作中实现自我。

如今,叶永烈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留下的知识宝藏,是我们受之不尽的;他为民众传播知识的信念以及不辞辛劳默默创作的精神将长存世间。他的百折不挠精神,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大师仙逝,光辉永驻!有心的朋友可以发现,缅怀叶老先生的刊物、出版社,以及机关媒体铺天盖地、数不胜数,他一生的奉献让无数人受益。(林钊勤)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