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点赞“双城记”

发布时间:2022-09-06 17:28:0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苏州与常熟同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只是苏州获批于1982年,迄今已40周年;常熟获批于1986年,迄今也有36周年。

报载:在苏州全域一体化的浪潮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的姑苏区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市举行了“双城联袂”的签约仪式。共同商定推动两座名城,尤其在主城区进一步加强保护更新、活化利用、文旅消费、民生改善、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将名城保护更新发展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大局。意义格外深远。

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指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显然,苏州也好,常熟也好,名至实归,当之无愧。但历史文化名城外延、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时空观、文化观、价值观,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历史文化名城可能是具有地理属性的一座城市,可能是一个行政区域,比如,一个市,或一个县、区。对于苏州和常熟人来说,最牵肠挂肚的可能还是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至今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坐落在“苏州”和“常熟”中心城区的这两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是江南有据可考得名最早的一座都市。2500年前,孔子三千门徒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常熟人言偃,为这里带来了弦歌教化、礼乐治国的思想。常熟,古称“琴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城内街巷民居与宅第园林紧密相连,城外十里虞山与千顷尚湖相映成辉,形成了山水城园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苏州则更不用说了。有人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2500年没有迁移挪动过的城市。“河街并行”“双棋盘”的城市格局,54个完整有序的历史街坊,保护完好的会馆、衙署、寺观、古典园林、老宅民居,粉墙黛瓦的城市风貌,平缓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状态。更可贵的是,即便被现代化、工业化“重重包围”,古城依然坚守着那份江南难得的“低调”和“宁静”,经济不管发生到什么程度,城郭不管扩展到什么模样,“一体两翼”、“古城新区”、“四角山水”、“组团发展”那种独特的形态布局清晰可现。

但是,如果以更高的站位,按照新时代新要求,用比较的方法、开放的视野,探源溯流,回顾过去、观察现状、展望未来,每一个地区的进步发展都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两城之间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利用方面也是如此,任重道远。两地古城虽特色各有千秋,但整体性美誉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展对古城保护和功能性提升的机制和力度还需加强,文商旅资源的碎片化倾向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常熟市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也指出,遗迹丰富但整体保护不够,风貌犹存但文化内涵不足,基础良好但实际影响不大,规划已定但具体措施不力。其实,纵观祖国各地,无不都在积极探索具有各地特色的传承历史文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建设部专家载文举例称:苏州老城整体保护,新旧建筑风貌协调,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协同保护;平遥长期坚持整体保护,保存了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北京崇雍大街采用传统营造修缮建筑,保留社区记忆,激发社区活力;青州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原居民参与到古城保护中来;南京颐和路坚持整体保护,维持历史空间的真实性;天津五大道注重对公共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上海衡山路采取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长期坚持精细化管理;云南巍山最大限度延续原住民和原业态,让古城活在当下。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常熟和姑苏区联袂古城保护,是一个好兆头。有利于深化两地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互帮、互学、互补、互扬的工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深挖和放大两地间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依托现有古城、园林、山水、生态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携手共同推进文商旅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仅见证了物换星移的沧桑历史,也体现了当代人的智慧和创造。每一方民众都有责任和使命自觉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们正处在新的伟大时代,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即将隆重召开,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积极创造新的伟大文明成果,建设更加幸福富强美丽的新家园。(汪长根)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