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此举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为一些处于强势文化包围下的弱势文化提供了一种继续生存的可能,而“文化自觉”则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文化自觉”是已故学者苏州人费孝通晚年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是该民族“文化自觉”后的具体行动。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国家独立的、蕴含着民族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故有学者发出这样的警告: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种手艺、一座古建筑永远地消失了。
虽然我是多年来一直从事世界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的并不是很多,当时我们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申报,根本没有朝非物质遗产方面去想、去发现、去关注、去呵护。这次在海宁调研考察中,我发现海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中作出了许多贡献。我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上发现,仅硖石灯彩最早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就已誉满江南了,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自此硖石灯彩成为传统艺术中的精品。这块土地历史上就以两山夹一水的地理形状而得名,由于其山明水秀、交通便利,而成为“越贾吴商、樯舶云集”的商业重镇,“丝茶米布”四大行当集于硖石一埠,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兴盛,生活的丰足带动了硖石灯彩的发展。许多资料都记载着民国时期,硖石的民间制灯高手云集,每年制灯、迎灯盛行,仅硖石一镇,其民间灯会一年盛似一年。特别是在灯形的变化上,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样式,由小型向大型发展,出现了楼台亭阁、宝塔等建筑模型以及龙舟、采莲船等大型灯彩赛事越来越多。
我从发黄的老资料上找到,甲戌年(1934年)记载的灯会,是上世纪有记载规模最大的一次灯会,此灯会由硖石20余坊制作的36座大型灯彩连续出迎3个晚上,京沪杭游客和周边民众蜂拥而至,就连当时的报纸上都作了详细的报道。每天硖石都迎来十余万人围观玲珑阁彩灯,这其中许多精品,在本届活动结束后,又被运到上海黄金大戏院继续展出,部分精品还在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时获奖。这些无比珍贵的传统工艺流程及制作技巧目前已经被市博物馆收藏。我在市博物馆看到,珠帘伞针灯,这是硖石灯彩中比较特殊的品种,它造型简单,是一个六角形伞状内撑的柱体,珠帘伞灯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六个伞面,每个伞面上下排列着三幅针片,一顶珠帘伞出厂共有18幅针片,针片画面往往有连贯性,形成一个形象系列或者完整的故事,如西湖十景、十二生肖、红楼梦、清供、西厢记、金石书法等不同种类繁多的画面,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其实,这是很意味深长的现象。它至少说明,制作者在热烈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有一种皈依自然的率真。可见,理想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它依然需要有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作为补充。两者虽不能相融,但可以分别享受,真可以说是其乐无穷。
我虽然没有亲身感受到那种欢快、热烈的场面,但能从采访者的谈话中获得大量的精彩瞬间的感受:华灯初上,那的确是一幅出奇美妙的夜晚,碧天一轮明月,遍地银光融融。看山,线条逶迤;看水,清波粼粼;长桥短桥,如眉似黛;古老的建筑连续坊巷不断地向前延伸,夹岸的芦花,若雾仿烟。隐隐地,不知哪里飞来一缕笛声,颤悠悠的,拌和着盈盈如水的月色,在我的心里荡漾开来。在心灵感应的刹那,我感觉头脑竟格外的清醒,一缕缕诗意飞向如洗的月夜和星光一样璀璨。
现代人的享受心理钟摆上,常常存在着两极:一极是有着现代文明标记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立交桥、五星级饭店,另外一极是传统文化趣味的山坞水槛、驿挢边、荷塘、深巷等。这两极,看似反差巨大,但并存于人的内心,却又是那样协调、那样统一,而且那样难以割爱。穿越历史的负重前行,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必须懂得珍惜,珍惜那些曾经从身边溜走的岁月,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其实,物欲带来的快乐比生命本身的快乐浅和窄,比精神带来的快乐低。生命本身的快乐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又是自然广阔天地里的快乐,既深刻又宽广,可是,物欲不但把生命的单纯状态破坏了,而且遮蔽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快乐。
海宁市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2004年和2007年先后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率先构建了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和传承保护模式,建立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为全省瞩目。2009年12月,文化部非遗保护督导组对海宁非遗保护工作给予了“认识很高、思路很清、力度很大、措施很实、效果很好”的高度评价。目前,海宁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省级非遗名录9项,嘉兴市级非遗名录23项,公布了三批共50项海宁市级非遗名录。
海宁彩灯的制作工艺精细入微,除了富有诗情画意,集“针、拗、结、扎、刻、糊、裱、绘”八大传统工艺于一身,尤以针刺工艺著称于世,凝聚了硖石先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民间工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底蕴的厚重。在20世纪90年代,“灯文化”被确定为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2002年,海宁以硖石灯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海宁被认定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元宵节:硖石灯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人文海宁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更是传统文化教育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醇厚典雅的江南水乡书画和传神灵动的工艺特色,为海宁的城市有机更新打下了坚实的文化艺术传承基础。
硖石“灯彩”何以不叫“彩灯”而且非要叫“灯彩”?其缘由即包含了奇妙的工艺技术在内。因为它是先灯后彩,只有点上灯,才能放出它的光彩,各种书画图案跃入眼帘。故观硖石灯彩真面容,需夜色之时。为了方便观众白天也能观赏硖石灯彩的精华,从造型、配色、针片等方面都采用色彩,在针刺片上采用工笔重彩,突出画面效果。这此灯彩是集图案、绘画、诗词、书法、戏剧、小说、版画、雕塑、建筑、杂耍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设计理念,故在制作上就特别讲究技巧、新颖和雅俗共赏。它是以铅丝及细篾作骨,用刀刻针刺和绘画作出戏曲人物及山水、书法、花鸟、鱼虫等图案,外饰拗彩、结彩、编彩、垂珠、流苏,在灯光的透射下,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针刺、刀刻、绘画相结合的灯片制作技艺,是它最大的特色。
我在采访中看到许多历史上保留下来的老照片,其中许多楼台亭阁灯是仿建筑制作的灯彩,它将宏伟挺拔的传统建筑与宁静深远的针刺针片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是大型硖石灯彩造型的主要题材。楼台亭阁灯造型规模庞大,制作工艺复杂,观赏价值极高。有几个塔灯,其外形似东山顶上的之智标塔,它是由旧时的小宝塔灯演变而成。现在能看到的龙舟灯:从龙首到龙尾,周身以针工制作,总共针刺20万孔。龙舟前后有牌坊、鼓楼;中间平台矗立走马楼。在灯光辉映下,龙身鳞纹隐现,龙头雄武生威,一双龙眼,电光炯炯,两条龙须勃然伸展,龙口开处,吐球吞球,栩栩如生,活龙活现。那只南湖船灯,更是做得有情有意。这只船的外形是仿江南水乡嘉兴南湖二十年初的一种画舫式样制作的。全船从内舱到船舷,直到顶棚、门窗,全部以针工刺成,在灯光辉映下,顿时金碧辉煌,玲珑剔透。那些仿古建筑类的大型花灯,早在1934年制作的品字亭灯,此技艺已日臻完善。每逢迎灯活动,均有该灯出现。一般亭高1.54米、宽0.6米,造型古朴别致,针刺30万孔,“引线工”特别精细,给人以美的享受。
灯市伴随灯的产生而形成。几千年来,灯市成了人们劳作之余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太平盛世,人们相互扶持外出赏灯。“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灯不年年有,即有,也不是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张宗祥《纪灯》)
硖石的灯市分为:认灯、试灯、踏灯、赛灯、落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我从相关资料上查到,是硖石历史上最为隆重的一次灯会。硖石镇上有十余坊,每坊出一大灯或者持几小灯,多由各商号的老板捐钱请灯彩老艺人制作。灯的品质,也代表了这个行业或人家的实力。迎灯之时,硖石大街小巷结扎彩楼、山棚及桥亭,昼悬绿,夜燃灯,彩楼上悬“万民欢乐”、“普天同庆”等题额。百姓以鼓钹击奏《闹十番》、《雨夹王》、《三五七》等乐曲,通宵达旦,一片观胜,有“火树银花满街舞,箫鼓喧闹到天明”的盛况。据当时资料显示,上海铁路局为此还增开了“观灯专车”。
“海宁花灯”即《花灯舞》,初创于1978年12月。是以“硖石灯彩”为依托,以数百年来海宁人民群众每逢元宵佳节制灯、迎灯这一民俗文化活动为素材,通过花灯在流动中的丰富的“构图”变化,与演员富有情致的舞姿相融合而创作的体现江南秀气之美的民间舞蹈。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改编与艺术再创造,“海宁花灯”充分地展现了其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民间特色,作品多次在省、国家级比赛活动中获奖。1997年,“海宁花灯”参加“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荣获展览金奖一名;1999年10月1日,进京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首都庆祝建国50周年献演活动;2000年,参加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荣获广场舞蹈金奖;200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应该说人类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与异文化的接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的《史记》和先秦文献对此已经有记载。古希腊的文献对希腊之外的世界与民族风情等也多有记载。最早的文献诞生之前,人们也会每每实践着文化的接触与交往。但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文化起码是作为整体的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的文化是不见面的原因。人们通过异文化的见识如同瞎子摸象。今天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地理空间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日益普及的文化遗产概念及相关活动告诉我们:与此对应的是文化自身的概念和意义问题。轴心时代各文明文化概论普遍是世界图式的,人们倾向于在世界体系中为自己寻找定位,满足于一种自圆其说式的心理慰藉;科学时代的文化成为工具理性的适应手段,人们要有意识地发挥文化的适应功能与人际关系或者人与自己社会中的人的关系已经让位于一种更急迫的处理不同文化间关系的需求,人类需要从文化角度重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图景,这涉及到对各个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与世界图式的整合及其所成就的关系处理,远非理性一种方法可以见效。节日文化是时间长河中的岛屿,节日中沉淀了很多不同民族太多的文化智慧与资源,节日文化在民间有深厚的根基,因此,节日文化既是我们将有形的遗产和无形遗产相结合予以保护的一个很好的道场,也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社会和公众参与的很好的突破口。
我在查阅资料时,读到明代贝琼写的:“十日催花雨过,九衢著柳风轻。城中何处不观灯,菡萏夜开千柄。酌酒何辞潋滟,吹箫更引娉婷。如今海角叹飘零,月落半窗清影。(《西江月•元夕》)”这首词鲜明的色彩搭配,让我们今天的后来者,看到当年鲜活的盛景。我相信人类的有意识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将开辟人类历史进步的新纪元。就像100多年前科学的诞生一样——从前的人类历史上也有科学的探索,但是19世纪时科学的所有主要学科几乎同时开始成为独立的、具有自觉意识的科学,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改造能力空前增强,成为塑造世界成为今天模样的主要动力。我们对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自觉意识也具有同样的力量,它会将人类文明、文化的演进导入一个更加合理健康的方向与状态。
(作者:丹青,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